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父親的草原 母親的河

2016-04-23 17:48:25 | 來源:央廣網 | 作者:吳喆華 寶音 | 責任編輯:許允兵
摘要:      春天的長調還有人傳唱,春天的草原卻變了模樣。68歲的德德瑪正準備排一部有關生態保護的音樂劇,她非常痛心,家鄉竟成了沙塵暴的發源地。

  草原的草剩下薄薄一層 記者吳喆華攝

內蒙古草原監督管理局陳永泉局長則認為,人畜矛盾,過渡放牧也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因為草原上過去的人很少,現在人多了,人多吃飯,吃飯怎麼來呀,草原就是主要是生産性收入,生産性怎麼來的?從草原上來的。就是天然的放牧方式獲得的經濟效益。所以説,人多,吃多了,羊牛就多,牛羊一多,踐踏草原就重了,導致草原退化沙化。

草原在變,牧民的生活也在變。雖然還會時常唱起長調,但其木格早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牧民。如今她住在可以燒暖氣的磚房裏,草場被長長的鐵絲網圈成了一個一個圍欄,家裏的蒙古包早已變成了儲物的倉庫。每年夏天,她和丈夫都會去旅遊景點演唱,賺的錢差不多抵得上一年放牧的收入。眼見著那達慕大會成了熱門旅遊項目,她也琢磨著把自家的草場打造成旅遊景點,多賺些錢。

  草原上到處可見鐵絲網圍欄 記者吳喆華攝

其木格説:“以前一個蘇木起碼一個公社開那達慕會,哪有每天都有那達慕會,用錢什麼的肯定高。現在個人也能開那達慕會了。而且以前是在蘇木嘎查,現在是在屋裏頭。一百多買門票一兩個人看,明天我哥要去,要門票就不去了,他説算了吧電視上能看。”

1  2  3  4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