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父親的草原 母親的河

2016-04-23 17:48:25 | 來源:央廣網 | 作者:吳喆華 寶音 | 責任編輯:許允兵
摘要:      春天的長調還有人傳唱,春天的草原卻變了模樣。68歲的德德瑪正準備排一部有關生態保護的音樂劇,她非常痛心,家鄉竟成了沙塵暴的發源地。

  牧人其木格接羔 記者吳喆華攝

和其木格不同,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瑪13歲就離開了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雖然久居城市,但她仍然記得小時候唱的《勸奶歌》——那是首春天的長調,唱給草原上初生的羊羔。

德德瑪説,一歲的羊或者説它生了以後就不讓吃奶,小時候那就是孩子的任務,抓住它那個脖子這麼摟著,完了以後底下把它的那個孩子放進去,讓它跪在那兒吃奶,完了上邊再唱,那時候沒有人教啊,一唱它要了,要了它的孩子了。所以很多的長調民歌的産生,估計就是生活當中這麼來的。

  德德瑪

春天的長調還有人傳唱,春天的草原卻變了模樣。68歲的德德瑪正準備排一部有關生態保護的音樂劇,她非常痛心,家鄉竟成了沙塵暴的發源地。

德德瑪説:“像我的家鄉額濟納旗有8道橋,名字叫一道橋、二道橋、三道橋以後八道橋。過去這個八道橋是八條河,現在沒了,就是一道橋有河了,那七道橋全乾了。光剩橋了,沒水了。草原過去草長得非常茂密,現在就差很多,比如説今年雨水不錯,整個是綠地毯,雨水不好或不下雨就完蛋了,那整個就是“禿子的腦袋",這有草那兒沒有草的,變化還是很大的。實際上整個內蒙的草原面積在變小,不像過去那麼遼闊了。”

電影《狼圖騰》中的片段,記錄了六十年代開墾草原的歷史。內蒙古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海山教授研究説,實際上,草原的退化從清末就開始了,五六十年代以來的農墾,八十年代以來的草場承包,九十年代以來的開礦挖煤,都對草原生態産生了難以逆轉的傷害,而近年降雨量的減少更是雪上加霜,以至於牧民祭敖包的傳統儀式也發生了變化。中國十二大沙漠沙地,八個在內。祭敖包,多數人現在都變成了求雨了。真的求雨,這和過去是不一樣的,過去是感恩,因為過去年年下雨不用求,羔接完了,草葉長出來了,所以感恩。這個東西現在變成祈雨,這是文化的東西。

1  2  3  4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