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紅格爾圖人的抗戰記憶

2016-02-23 11:18:35 | 來源:正北方網-北方新報 | 作者:張泊寒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時光荏苒,記憶會逐漸模糊。因抗戰而一夜成名的紅格爾圖,生活在那裏的人們又保存著怎樣的抗戰記憶呢?在綏遠抗戰80週年之際,記者踏訪紅格爾圖,聽人們講述戰火硝煙中的故事……

軍民團結並肩作戰

在紅格爾圖,即流傳著英雄團副張著“不怕死”英勇指揮作戰的故事,也流傳著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的故事……

“史二打牲(打獵)出身,是個神槍手,當年作戰中他就把守村子東門。史二穿著白茬皮襖,作戰勇敢。”69歲的紅格爾圖村民陳考説。前些年,陳考經常給年邁的史二擔水,也聽他叨嘮了不少戰鬥故事。

當年戰鬥的激烈程度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敵人子彈密集時,壓制得我軍民不敢露頭,史二拿槍挑著帽子舉起,當時被打了幾個洞。”村民陳考説。

在陳考心目中,作戰勇敢的還有村民祁明。

“祁明是土炮手,他人挺壯,膽子挺大,他把砸碎的犁鏵、鐵鍋裝炮裏打,威力挺大,敵人那邊還鬧不清是啥武器。”村民陳考説。

“那時候全民皆兵,村裏的老老少少都想為抗擊侵略做點甚。”村民閆亮説,“當時有一家山西人開的翻砂廠,一開戰,翻砂廠成了兵工廠,負責破碎鐵器,供土炮作為彈藥。”

老人們對閆亮講,村裏使用土炮做好的是李永勝、張木匠和大文子(宋大文),也只有他們3人力大,拉得動土炮。

“還有大手榴彈,30公分長,重的很,扔不遠。人們就把手榴彈的木把子取下來,往土炮裏一裝打出去。”村民閆亮説。此説,可在戰地記者方大曾的作品《綏東前線視察記》中找到印證:“最有趣味的是他們用晉軍的手榴彈(晉軍的手榴彈是太原兵工廠的特産品,是晉軍所用的最有名的武器,形如一個鐵錘,在木頭柄的尖端有一根絲繩,把繩一拉就立刻投出去,五秒鐘之後,即可爆炸,分大中小三號,小號的可以爆到50米直徑的周圓,製造成本很便宜,每個只要一兩毛錢)。去掉彈柄,裝在土炮裏,當作炮彈打出去,敵方受到這樣‘改良炮彈’的損失很大,他們還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東西?全世界上就根本沒有這種軍火的名詞,簡直弄得敵方莫明其妙。”

如今,當年的土炮已無存。村民説,解放后土炮還在,後來被當破爛賣掉了,3毛錢一斤。

“王五海可出名了!”村民陳考説。

紅格爾圖1_副本

  復原的碉堡

王四海、王五海兄弟倆是神槍手。他們騎著馬,説打房子的哪跟椽子就打中哪根椽子。人們抽煙,他們舉槍打煙,卻傷不著人。

村民陳考説:“一次,王四海、王五海兄弟倆聽説一群土匪進入一個村子禍害村民,他們騎馬趕去,上房頂隱蔽,土匪出來一個放(倒)一個,嚇得土匪不敢出來。”

在紅格爾圖,人們傳頌的是王五海打下敵機的故事。

1936年11月16日,敵機盤旋于紅格爾圖上空時,每到城壕陣地,就俯視低飛,機槍掃射,投彈轟炸,給我守軍造成極大威脅。就在這危急之際,神槍手王五海用步槍瞄準,乘飛機低飛掃射之時扣動扳機,打中了敵機的要害部位。飛機一溜黑煙向商都方向逃竄,滑行到商都城北10多裏處墜毀。

擊落敵機,守城軍民士氣更加旺盛,人們奔相走告,並給王五海編了一個順口溜:“王五海,真有名,他在遊擊隊當過兵。他的靶子很有準,一槍給它個倒栽蔥,‘啊呀’一聲活不成。”

戰後,王五海兄弟搬往商都居住,所住的村子,被當地人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五海村”……

1  2  3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