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智庫

郫都 一個鄉村振興路上讓人牽掛的地方

發佈時間:2019-04-03 17:10:53 | 來源:光明網 | 作者:梁正平

“讓村民過上好日子”是郫都紅光街道一直以來的奮鬥目標。按照打造“田園、樂園、家園三位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的思路,引進農莊在紅光白雲村等6村連片規劃建設了體現自流灌溉、水旱輪作、川西林盤特色和宜業宜遊宜居的“天府·稻田四季”田園有機小鎮。農莊項目的創新發展不僅有效改善了當地農民的生活條件和生産方式,更多的為農民帶來了多元化的持續增收渠道。農民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每年可獲得穩定的雙700保底收益2000多元(700斤大米+700斤小麥,以市場中等價折算現金),農民在農莊産業園區務工可獲得工資性收益每人平均3萬餘元,合作社生産經營性收益分配可為農民帶來戶均720余元分紅,農民通過參與土地整理可獲得每人平均3.5萬元的補償金。另外加上農民家庭經營、外出務工和轉移性收入,統計顯示,2018年白雲村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6500元。預計2019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有望達到3萬餘元。

“戰旗村到了,請大家帶好行李下車”,一輛輛滿載遊客的大巴不斷在戰旗村村口廣場停下,遊客紛紛拿起手機、舉起照相機,戰旗村的一景一物,一色一步都成了他們的攝物。“給我來兩個狗蹄粽子”“把郫縣豆瓣給我打包”,遍佈倣古街“鄉村十八坊”兩旁的榨油坊、醬油坊、布鞋坊、竹編坊、郫縣豆瓣坊、蜀繡坊……一家接一家傳統手工作坊裏的郫都土特産,成了遊客們的囊中之物。“現在每天都有好幾百人到戰旗村,節假日更是爆滿,村裏有些醬油作坊每天的營業額都能到3000元左右,放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戰旗村黨支部書記易奉陽説:“鄉村振興就是要讓農民增收,增收是最終的目標,我們給戰旗村定的目標是年均增長12%”。

郫都,一個鄉村振興路上讓人牽掛的地方。

小改變 大文章 不離土 不離鄉

先鋒村裏的農夫記憶

鄉村振興沒有固定的模式讓我們去生搬硬套,只有和黨員、和群眾、和村民、和村委一起,共同商討,結合本村實際,走出一個符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才是唯一的出路。先鋒村版的鄉村振興就是要實現:村強、民富、村莊美這個目標。

——先鋒村黨支部書記 任健

2001年,從湖北武漢經營建築材料的任健,回到家鄉擔任了先鋒村黨支部書記,面對路破、溝塞,外出務工是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沒有集體經濟,這樣的家底要讓父老鄉親致富,過上幸福生活,如何破局,先做什麼,這是他剛當上村支部書記思考得最多的問題。要想富先修路,先從修路修溝開始。村上沒有錢,貸款沒有質押物,任健動員10名黨員幹部拿出自己家的房産證作抵押,在銀行貸了50萬元款。他們用這筆資金開始搞村裏的規劃,修建道路,改造水渠,到2015年,通村主道,通組道路,接院道路,接戶道路,水溝水渠等基礎設施全部完成,徹底解決了老百姓行路難、安水難問題。

路通了,渠修好了,發展問題擺在了他們面前。“我們村地處城市飲水源保護區,院落散居,竹林相間,房屋自然分佈,稻田花香,是典型的川西壩子林盤民居院落建築。保護好一方水土,利用好生態自然資源,發展鄉村綠色旅遊,帶領村民致富,這是我們唯一的出路”任健説:“中國是農業大國,大多數人都在農村生活過,是農村的土地養育了我們,儘管離開了村子,進了城,但對農村的那一段感情是割捨不了的,村裏的那房、那磚、那草,那水塘,那顆樹,還有那石磨……一切都留在我們的記憶裏,‘農夫記憶’成了我們發展鄉村旅遊的主題”。先鋒村以村集體的名義,用眾籌的方式,創造性的添加了農夫記憶元素。人情客往吃飯的伙食團——農夫食堂;村民辦紅白喜事的場所——農夫壩壩宴;喝茶聊天的地方——農夫茶園;鋤禾日當午的體驗地——農夫耕作園。農夫動物園,農夫市街,農夫曬壩,農夫魚塘......打上農夫記憶商標的蘿蔔幹、新鮮蔬菜、水果、生態魚也都成了遊客回家必帶的産品。村民是講解員,黨員幹部是宣傳員。老師帶學生體驗農事,一家人來釣魚戲水,漸漸的來村裏的人多了起來,熱鬧了起來。集農耕文化展示,農事體驗娛樂為一體的鄉村旅遊品牌農夫記憶成了先鋒村的代名詞。

2018年,郫都區實施鄉村振興計劃,把農夫記憶作為景區名片來打造,這給先鋒村新的發展注射了一針興奮劑和強心針。有了政策,有了品牌,他們開始瞄準産業,村委會對每戶村民的收入、技術基礎、資訊來源、社會關係,進行大盤點,建立數據庫。黨員幹部針對每戶的具體情況,幫助他們選擇投資小,時間段,見效快,有市場前景,符合旅遊景區規劃的項目來經營庭院經濟。“我17歲開始挑擔到城裏走街串戶賣豆腐腦,一天能賣100多元錢,隨著年紀的增大,體力比不上年輕的時候,前幾年回到村裏,走村串戶賣,一天也就是幾十元錢。” 54歲村民張德宏説:“去年任健書記動員我在自己家裏開個豆腐店,我當時心裏直打鼓,雖然我的豆花真材實料,味道也好,要我在家裏開店賣豆腐做生意,我沒有這個膽量,怕沒有人來吃,經營不下去。書記鼓勵我,給我打氣,説賺了錢算我們的,虧了算書記自己的。村裏的黨員幹部幫我一起規劃房屋整修,為經營出謀劃策,取店招名字,幫我們在相鄰村社作宣傳,村裏的會也上這裡來開,帶動了人氣。開張第一天就買了90元,知道的人越來越多,慢慢地生意就起來了,收入也在不斷增加。剛開始一天能賣一小鍋,後來煮豆腐的鍋也越來越大了,現在一個月大約有6000多元收入。這裡快成景點了,客流量會在一天一天增加,我有信心把我的張豆花做大做強。村委會正在幫我擴大經營範圍,製作豆花飯,豆腐幹,豆腐全席,推出豆腐系列,讓遊客吃了還可以打包帶走,按照書記的説法就是把我的張豆花形成産業鏈,增加農夫記憶品牌元素”。黨員幹部帶頭示範,重點戶試著幹,戶戶跟著幹。集體出資,黨員入股,村民經營。大家紛紛動手,不離土,不離村,不離家,在自己的院子裏做起了生意。一時間,三味書屋,幺妹店,農夫四季,在村裏村外有了響噹噹的名號。

林盤川西春來早,桃紅柳綠民居屋,小橋流水入畫圖,客來客往車如故。任健説:“我們制定的實現村強、民富、村莊美這個目標儘管不算大,但是,我們做的點點滴滴的事情,始終圍繞著原住民、本村居民,以及村集體的致富增收和環境美來展開的,沒有脫離農村、農業、農民這個話題,它都跟村民的生産、生活、利益息息相關。我堅信把這個事情做好後,返鄉務工的村民,回鄉創業的遊子,來村經營的外鄉人,會越來越多,我們先鋒村老百姓的生活會越過越好!”。

老産業 新思維 大平臺 金土地

廣福韭黃飄香

廣福村鄉村振興就是要聚焦韭黃,重視深加工,形成産業鏈;挖掘韭菜文化,發展盆景韭菜等文創産品,延長産業鏈。深度融合,三個産業同時聯動,發展韭菜大田旅遊,始終圍繞韭黃産業發展,不忘我們自己發展的根是韭菜韭黃,發展我們自己的魂是韭菜韭黃。

——廣福村黨支部書記 汪生富

廣福村地處都江堰自流水系下游的徐堰河、柏條河、蒲陽河等河流沖積地帶,沖積油沙土,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疏鬆、透氣,水質優良,特別適宜韭黃生長,當地種韭黃的歷史已達300餘年,素有“韭黃之鄉”的美譽。重視傳統農業,理解村民情懷,發展韭黃産業,振興鄉村經濟,這是汪生富當上廣福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村民一起討論後確定的發展方向。

多年來,由於水田多,旱地少,排水不易,品種落後,韭黃保鮮時間短,産量低,沒有品牌推廣,銷路不好,每畝年收入不到6000元,韭黃種植面積不到1000畝,韭黃市場份額逐漸失去了優勢。為解決基礎設施、韭黃技術、銷路渠道,振興傳統韭黃産業,汪生富和村黨員幹部帶領村民,調整土地種植結構,深挖排水溝渠,讓韭菜地乾濕均勻,改善韭菜生長環境。北上山東,學習新技術,改良老品種,引進新品種。南下廣東,考察蔬菜市場,摸清韭黃銷路,打通銷售渠道。通過努力,廣福村韭菜種植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改善,産量、品質、銷量大幅提高,逐步形成了廣福村獨有的韭黃種植標準。針對韭黃保鮮時間短,容易腐爛,不便運輸,行業競爭大,市場變化大的特點,村委會組織老韭農,土專家,市場銷售人員,運輸人員與農科院校的教授,農業部門的技術人員一起攻關,拿出辦法,制定方案,通過實驗,發明瞭“幹撕”韭黃。幹撕韭黃不用水洗,濕度小,在常溫下可保存7天左右,在凍庫裏可以保存1個月。品質好,品質上乘,便於運輸,容易保存,賣相好,銷路好,韭黃“水洗”變“幹撕”,廣福“幹撕”韭黃聲譽鵲起,深受渠道銷售商和消費者的喜歡,北上廣、香港和國外客商紛紛到府預定,村民種植的韭黃,往往還在自家院子裏就被採購商搶購一空。目前的廣福村已形成了2000多畝的韭黃種植規模,帶動周邊村組形成6000畝左右的規模,每畝收入4萬元左右,每人平均增收上萬元。韭黃已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法寶,依靠韭黃致富的村民紛紛買起了小汽車,外出務工村民紛紛返鄉創業,廣福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農業産業村。

如何發揮規模效益和市場力量,實現廣福村韭菜産業再升級,汪生富胸有成竹告訴地記者:“我們成立了韭菜産業發展支部,把黨支部建在産業上,實現黨支部統籌佈局與産業鏈運作的無縫對接。産業鏈上的黨支部,把種植技術好的黨員以及合作社中的‘土專家’組織到一起,成立韭菜種植幫扶隊,一對一輔導農戶標準化生産,提升高韭黃品質,提高韭黃商品率。同時,我們在韭黃産業鏈上引進了精加工和深加工項目,讓手撕韭黃留下的廢棄物變廢為寶,實現加工企業節約原料成本,韭農再次獲得收益,僅這一項韭農每畝就能增收2000元”。潤和家園有限公司趙洪波説:“農民不要的韭菜根、韭菜皮、韭菜葉,3毛錢一斤賣給我們,成了我們深度開發,提取微量元素和活性成分,加工成休閒食品的原料,我們生産的産品成本低,市場競爭力強,農民增收,公司增效,雙贏效果明顯”。

家家女紅 戶戶針工 産城融合 幸福繡村

水隱桑田繡裏藏錦

你鏟一抷土,他挖一個坑,我放一顆樹......春日花田,吐綠桑園,攬五分彩霞,採桑養蠶。孩子們動手栽桑看養蠶,《馬鳴王的故事》情景再現,由蠶變繭,從絲到緞,蠶桑的歷史起源,蜀繡文化體驗,養蠶人勤勞智慧深有感嘆。水隱桑田·農桑體驗館,老師、家長、兒童農桑活動正歡。

繅絲成線,大師潑墨,繡娘落針,山水人物蜀絹。創意蜀繡,倩影雲修,綾羅綢緞,笑聲片片,繡出錦繡河山。

桑坡樹林,小橋水流,錦繡雙湖,水中蘆葦,歌聲飄過T臺繡。悠悠風來,半邊繡街,輕紗拂過,一身蜀繡,美麗駐留。蘇繡、 湘繡、粵繡、蜀繡,大家秀。雲錦、蜀錦、宋錦,件件錦。南來北往商賈聚,品桑葉燙頭,嘗桑葚素食,蓋碗茶香,談錦説繡。

青杠樹村,好一幅水隱桑田·繡裏桑忙圖。

水隱桑田·繡裏體驗式主題文旅綜合體集桑蠶絲綢文化、蜀繡非遺文化、文化旅遊産品研發、農業觀光、科普教育為一體,充分融入了桑蠶絲綢文化、蜀錦蜀繡非遺文化、農業觀光、科普教育、蜀繡創意産業元素。蜀繡創意産業園,蜀繡博物館,農桑文化體驗,蜀繡時裝街,分佈期間。蜀繡創意産業園包括蜀繡非遺大師工作室、蜀繡非遺博物館、蜀繡非遺傳承學校、蜀繡研培中心、傳統工藝工作站、桑蠶文化展示及農作體驗、非遺衍生産品研發中心等,致力打造融生態、科技、産業、人文于一體的“蜀繡發展集聚區”“非遺産業綜合示範區”“非遺服務創新區”和“天府文化核心示範區”,形成強大集群效應,徹底改變了産業零散分佈狀況,實現産業集群發展。

水隱桑田·繡裏集中發展蜀繡産業,生産需要的繡娘、繡飾需要的裝裱師,運輸需要的打包專業人員,物流、搬運工人,資源就在青杠樹村。青杠樹村是中國蜀繡第一村,自古以來就有栽桑養蠶織繡的傳統,這裡農村幾乎是“家家女紅,戶戶針工”。成都大小蜀繡企業上百家,近20個生産基地、10多個村(社區)生産車間、較大的規模繡坊近30家,家庭繡坊200余個,有2000余名繡娘長期從事刺繡工作,近500名繡娘取得了職業技能資格證書,省級、市級工藝美術大師,蜀繡傳承人他們大都分佈在郫都區境內。村委會圍繞水隱桑田·繡裏配套做系列文章,鼓勵村民參加蜀繡技能培訓,自己開繡房,入園務工。産城互動,産經相融,企業産品走高端市場,村民産品主要滿足普通消費者,兩個市場,互相帶動,傳承蜀繡文化,實現産城結合,促進鄉村振興,田園經濟興起來了,繡村活起來了。蓉錦蜀繡文化公司董事長蔡世民説:“水隱桑田·繡裏為蜀繡大師建好了工作室,請他們進園創作,100多家蜀繡企業入駐生産,千名蜀繡技師加入蜀繡製作行列,與之配套的産品展示區,蜀繡時裝季度發佈會,蜀繡博覽會,産品交易會,將聚集全國各地的人才人氣財氣,這裡將形成一個蜀繡總部集聚區和蜀繡文化旅遊景區”。

水隱桑田·繡裏以蜀繡為核心,創新“蜀繡+”,實現多産業融合發展,衍生出蜀繡全新的産業鏈,讓傳統非遺“織”出新花樣。待完全建成後蜀繡新型産業鏈的形成預計每年産值將達到5個億,新增農民收入每年每人平均10000元,解決剩餘勞動力,帶動就業崗位10000個以上,真正實現蜀繡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於傳承天府文化、搞活區域文化旅遊、促進農民增收、加快推動産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將起到積極作用。

  2019年2月12日,全國鄉村振興人才培訓基地——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在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正式揭牌。學院將秉承“走在前列起好示範”校訓,圍繞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聚焦鄉村振興幹部人才發展的需求,深化與全國各大高校的合作,常態化創新培訓方式,力爭到2020年,把學院打造成最接地氣、最有特色、最具實效的鄉村振興人才實訓教育典範。“牢記囑託,感恩奮進”,中共成都市郫都區委書記楊東升在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首期幹部培訓班説:“我們一定要把郫都建設好,振興鄉村,郫都一定要走在全國前面,為全國作好示範”。 (作者:梁正平)

責任編輯:陳思

乘改革開放春風 蒙牛犇向世界...蒙牛乳業的崛起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詳情】

2018中國特殊食品合作發展...中國特殊食品在2018年邁入了新階段。【詳情】

第99屆全國秋季糖酒會在長沙...超三千家食品酒類調味品及相關産業展商相聚長沙。【詳情】

品質興農萬里行海南站品質興農的大旗從雲南傳到了海南。【詳情】

友情連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 新華網食品 | 中國經濟網食品 | 人民網食品 | 央視網美食 | 光明網食品 | 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 |

關於我們ABOUT US

中國網食品頻道堅持“給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風俗、地方特産,延伸至整個食品行業,展示中國食品豐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國食品展示平臺。

聯繫方式CONTACT WAY

新聞熱線:010-88564110

投訴建議:010-88564110
電子郵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權説明COPYRIGHT NOTICE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中國網食品”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