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推進市場化改革 治理殼資源炒作

  • 發佈時間:2016-04-28 03:22:21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霽晨

  今年以來,A股市場借“殼”大戲不斷上演。“殼”資源交易火爆,二級市場相關股票成為資金追捧的對象。觀察人士認為,要扭轉過度炒作“殼”資源的局面,需要用市場化和法治化手段,在完善基礎制度和監管體系方面齊頭並進。

  與此前“殼”資源炒作主要是因為IPO暫停不同,A股市場近來的炒“殼”熱潮很大程度上源自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和戰略新興板的推出未達市場預期,同時也與宏觀經濟與中觀産業發展呈現的諸多新趨勢密不可分。

  首先,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謀求産業轉型升級,希望在更廣泛的領域選擇目標資産,進行産業鏈延伸或戰略轉型。監管部門多次放寬政策,推動並購重組,促使上市公司涌現並購熱潮。

  其次,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加了重組主體與讓“殼”主體。國企改革頂層設計出臺後,從中央企業到地方國企,國有企業資産整合和清退力度不斷加大。目前多地國企混改方案已出臺,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國企重組異常活躍。業內人士預計,過剩産能的關閉運轉以及資源優化配置的重組在未來若干年將持續推進。

  再次,中概股、紅籌股加速回歸,直接刺激了市場借“殼”的預期。由於A股市場和海外市場存在較大的估值差異,中概股、紅籌股紛紛開啟“返鄉”模式。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總共有36家“中概股”公司宣佈拆除VIE結構,私有化並回歸A股上市。在與國內資本市場的對接路徑中,借“殼”成為成本相對較低、效率較高的重要路徑。

  資本市場具有資金融通與資源配置兩大核心功能,並購重組和借“殼”上市對資本市場發展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意義重大。上市公司通過收購被低估的企業,可以提升內在品質與盈利能力;而産業集中型的並購則可以消除企業之間的低水準競爭,對於促進實體經濟和中觀産業轉型升級起到積極作用。

  觀察人士認為,發展借“殼”,需先“戒躁”。要扭轉市場對“殼”價值的過度炒作,需要以市場化和法治化手段深入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

  首先,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創造條件實施註冊制。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全國兩會期間表示,註冊制肯定要搞,但不能單兵突進,最終推出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觀察人士認為,在完善基礎制度和有效的監管體系的基礎上,應繼續推進股票發行的註冊制改革,以緩解上市公司資質的稀缺性,同時完善上市公司退出機制,擠壓垃圾“殼”和偽“殼”的生存空間。

  其次,繼續推進法治化建設,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近年來證券期貨稽查執法情況顯示,在內幕交易案件中,主要內幕資訊仍為重大資産重組資訊。這説明,借“殼”極容易為各種內幕交易提供土壤。如何堵住借“殼”上市過程中的各種違法違規行為,不給“假重組、真圈錢”、“借殼為名、炒作是真”以可乘之機,避免股價大起大落,保證資訊相對滯後的中小投資者“不受傷”,這需要監管部門格外關注。

  最後,培育積極健康的重組理念。投資者應該認識到,重組與借“殼”的關鍵節點是雙方資源互補,並購後的整合與合作是實現“1+1>2”的關鍵。同時,對於二級市場中“炒新、炒小、炒差”的投資理念,也需要保持清醒的認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