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大宗商品集體大漲 A股市場的資金會被分流?

  • 發佈時間:2016-04-24 10:23:16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波

  大盤在3000點上方徘徊一段時間後,終於還是選擇了向下。而同時,大宗商品集體大漲,黑色系領跑,鄭棉也再次漲停。另外,債券市場近期也不平靜,違約接二連三,市場波動加大。其他市場有機會,會不會分流A股市場的資金?

  抽刀斷水水更流

  黃湘源

  近日三大交易所相繼出臺相關風控措施:鄭商所發佈風險提示函,提示防範棉花市場風險;上期所上調熱軋卷板等品種交易手續費;大商所也出臺調整多個 品種最低交易保證金標準等措施。這些非同尋常的舉措其實從另一個側面告訴人們,資金的分流對於當前股市來説,並不是一個停留在理論面上的猜測,而是一個已經迫在眉睫的現實威脅。

  上週三深滬股市又發生了一次大跳水。儘管近期市場並不乏牛市論的鼓吹者,但在這次調整之前,市場連續三天縮量整理,顯示出分歧在加大。這充分説明,對於股市未來的走勢,從來就沒有只要有牛人領頭登高一呼就可以確定無虞的單邊論。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自然界如此,股市更其如此。

  自從去年年中股市發生異常波動以來,預期中的“自我修復和自我調節”行情一直就處在進行時狀態之中,即使在現在看來,也未必就像有些牛人所不屑一提的那樣,似乎已經不存在這方面的需要,可以轉換為放膽一搏所謂的牛市行情了。事實上,儘管新任證監會主席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市場對於註冊制的恐懼,但是,從他迄今為止的表態來看,他對於市場未來走向所持的其實是全然不同於其前任那樣一講牛市就激動一搞調控就過頭的謹慎態度。他近期在深圳調研時,特別關照的一是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機構要穩健經營,規範管理,提升內控水準,培育公司文化,打造百年老店,二是各市場機構要把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為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可見,在他的心目中,什麼“牛”都不如穩健經營和健康發展來得更重要。

  從來就沒有生活在真空中的股市,即使對於目前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或充分開放的中國股市來説,也沒有例外。毋庸諱言的是,未來的經濟發展將存在長期的波動性,這一趨勢並不是短期的投資拉動所能輕易改變的。隨著今年年初境外市場出現短期波動,市場避險情緒明顯上升,美元指數有所上升,國內金融市場也出現了相應的波動,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增強,在這種情況下,跨境資金流出壓力的加大是不奇怪的。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它永遠也不會滿足於在股市孤注一擲。近期,大宗商品期貨交易所出現的難以想像的火爆程度,就是這一規律的突出表現。客觀上,這一輪非同尋常的上漲是供應水準同比偏低,庫存有效補給不足和需求逐漸回暖這三方面因素共振的結果。大量券商資金、公私募機構主力在轉戰期金以及期銀、期銅的同時,近期關注的重點放在螺紋鋼、瀝青等黑色大宗商品上,這也不是拍腦殼拍出來的,在某種意義上,應該説也不失為拓寬眼界左顧右盼的理性選擇。

  當然,大宗商品後市儘管還會存在繼續上漲的某種可能性,但提醒投資者注意大漲後的風險,顯然也不是沒有其現實的必要性。不過,如此密集的出臺監管措施,畢竟之前在商品期貨市場亦甚為罕見。儘管這對短期市場或預計會産生一定影響,長期影響如何則顯然還需要更多的觀察。未來市場的發展趨勢和資金運動的內在規律並不是簡單的行政干預所能控制的。抽刀斷水水更流,這樣的事情即使在以往也並不少見,更何況在今天這樣充滿著更多不可知因素和不確定性的波動性時代呢?波動的市場當然更需要從善如流的理性,同時,也決不反對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勇氣。

  財富效應決定市場資金的流向

  曹中銘

  近幾個交易日的A股市場並不“平靜”,沒有了3月份以來的慢慢碎步般向上拓展空間的“激情”,反而在4月20日當天以大幅下跌的方式宣告反彈受阻,成交量亦出現放大。後市何去何從,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與滬深股市暴跌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商品期貨市場的牛氣沖天。近期國內期貨市場多個品種連續大漲,黑色系、農産品(000061,股吧)、化工等品種集體反彈,有色板塊品種全面上揚。18日至21日四個交易日,鐵礦石、棉花、螺紋鋼、瀝青期貨主力合約累計漲幅分別達17.8%、20.2%、21.9%、12.6%。投資者如果滿倉操作,並且做對了方向,則四個交易日盈利將實現翻番。期貨市場如此火爆,背後隱藏著的風險是不言而喻的。為此,上期所、大商所、鄭商所三大期交所紛紛出臺措施,以給火爆的期貨市場降溫。

  股市是碎步迎來暴跌,期市是火爆迎來監管。兩個市場,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兩種景象。股市暴跌,意味著資金在出逃。那麼,出逃的資金是否會分流至期貨市場或其他市場呢?

  就股市本身而言,雖然遭遇到4月20日的暴跌,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自3月份以來,隨著股指的不斷上漲,特別是3000點的整數關口被突破之後,場外資金加速進場的跡象非常明顯,像滬股通就出現連續十多個交易日資金凈流入的現象。而滬股通往往被解讀為“外資”。不僅如此,期間諸多個股表現精彩紛呈,市場財富效應亦十分明顯。另一方面,在大跌後一個交易日,滬股通資金再次出現數億元的凈流入。股市也産生了外資大舉抄底,而場內投資者紛紛“跑路”的“背離”現象。

  期貨市場是否會分流股市資金,須從兩個方面看。一是對於目前還沒有期貨帳戶,並且對商品期貨根本不懂的投資者來説,目前進入這個市場無異於自掘墳墓。畢竟,近期商品期貨出現暴漲,背後的風險是不可忽視。此時進場,將可能遭遇爆倉的風險。而且,炒作期貨的風險比股票要大得多。二是如果投資者對商品期貨市場有所了解,並且股票帳戶中又有“閒置”的資金,那麼其進入期貨市場是非常可能的,如此將會導致市場資金“被分流”。

  無論是期市、股市還是債券市場,參與者都是為了逐利而來,這是由資本的特性所決定的。因此,財富效應亦將決定市場資金的流動方向,哪個市場有財富效應或財富效應比較明顯,資金就會涌入這個市場。股市步入牛市行情時,場外資金紛紛加盟;期市火爆,同樣會吸引資金進場。而當股市暴跌期市火爆時,部分資金從股市分流至期市也很正常,並不值得大驚小怪。

  當然,需要我們反思的是,A股市場為什麼會出現“牛”短“熊”長這一不正常的現象?為什麼滬深股市會頻頻出現大陰棒的奇觀?毫無疑問,一根大陰棒,即使是在牛市階段,其同樣具有極大的殺傷力,更何況在目前的低迷行情中。

  要避免股市資金被分流到其他市場中,提升股市本身的吸引力是關鍵。至少,A股市場不能變成了融資者的樂園,投資者的夢魘。至少,我們需要下大力氣提升上市公司的品質與治理水準,提升其回報股東的能力。至少,我們需要切實保護好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而一個有吸引力的市場,是無懼資金被分流的。相反,還可從其他市場中吸引來資金。

  A股資金被分流不可避免

  皮海洲

  最近,大宗商品期貨集體井噴,整個商品期貨市場熱得發燙。以4月21日為例,PTA、菜粕、豆粕、豆一、玉米、PVC、雞蛋、澱粉、鐵礦、燃油、瀝青等11個品種主力合約封死漲停。以至國內三大期貨交易所不得不在4月21日晚“半夜雞叫”,相繼出臺措施,抑制交易過熱。

  而與商品期貨火爆場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A股市場。在商品期貨品種大幅上漲的同時,A股市場卻顯得格外冷落,尤其是4月20日,A股再現百點暴跌走勢,上證指數盤中暴跌137.77點,跌幅達到4.53%。與商品期貨的火爆相比,A股市場無異於“人間地獄”。

  正是基於兩個市場截然不同的表現,火爆的商品期貨對A股市場資金的分流也就變得不可避免。畢竟資本是逐利的,哪個市場有賺錢效應,資金就會向哪個市場跑。這是資本的規律,是無須懷疑的。面對最近一個時期,A股市場疲軟的局面,A股市場資金流向商品期貨市場是很正常的。而從有關的媒體報道來看,鉅額資金流向商品期貨市場並非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在實際的行動中。而這些鉅額資金流向商品期貨市場,又進一步推動了商品期貨市場的火爆,A股市場因此顯得更加冷落。

  不過,儘管有大量的資金流向商品期貨市場,但這種資金的分流主要還是以機構資金為主,以增量資金或後備資金為主。畢竟商品期貨與股票是完全不同的投資品種,其投資風險遠遠高於股票市場,因此,很少有中小投資者涉足商品期貨市場。所以儘管近期商品期貨火爆,不排除有中小投資者火速開通商品期貨賬戶,但這終究只是A股市場廣大中小投資者中的極少數。倒是機構投資者抗風險能力明顯強于中小投資者,資金實力與投資水準也都在中小投資者之上,所以機構投資者參與商品期貨的炒作並不令人意外。因此,商品期貨對股市資金的分流當以機構投資者的資金為主,

  不僅如此,在經歷了三波股災之後,很多機構投資者原本就不看好今年的股市行情,這些機構投資者的股票倉位大都很輕。因此,這些機構投資者轉戰商品期貨市場,倒也無須拋掉股票再去炒商品期貨,而只需要將銀行賬戶裏的資金直接轉到商品期貨賬戶即可。所以,商品期貨對A股資金的分流,主要是對增量資金或後備資金的分流,而不是對存量資金的分流,或者説對存量資金的分流較為有限。

  從資本的角度來説,這種資金的分流是天經地義的。但就A股市場來説,卻不是一件好事,這是不利於A股市場行情發展的。這也正是當前A股市場的尷尬所在。因為目前的A股市場缺少賺錢效應,很難留住資金。實際上,在這輪商品期貨行情大爆發之前,商品期貨明顯未分流A股市場資金,但A股市場仍然不溫不火,賺錢效應並不明顯,投資者入市的熱情同樣不高。

  之所以形成這種尷尬局面,這一方面與“股災後遺症”有關。在股災的打擊下,投資者對股票市場的信心遭遇重挫,而要恢復信心顯然不是短期就可以完成的任務。另一方面是儘管股市遭遇了股災的打擊,但A股市場的估值卻並不低,除了銀行股等部分藍籌股之外,A股上市公司的估值普遍偏高。如截止4月21日,整個深市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超過39倍,其中中小板48.12倍,創業板70.03倍。如此高企的股票市盈率,讓投資者看不到行情向上發展的空間。而一味炒作的話,股災的教訓在前,投資者的傷疤還沒好呢!於是,A股市場只能是進退兩難,陷入尷尬境地。A股市場資金因此被周邊市場所分流亦在所難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