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葉問3》票房造假背後:披著電影外殼的資本遊戲

  • 發佈時間:2016-04-20 07:1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霽晨

  高速發展的中國電影市場像一塊“唐僧肉”,資本玩家恨不得使出渾身解數,人人吃上一口。但當《葉問3》票房造假門讓人們看到“網際網路+電影+金融”的“圈錢本質”時,大家不禁發問:金融介入電影的背後邏輯是什麼?“金融+電影”創新的投資風險和法律邊界在哪?為保障國內票房的真實性,監管部門還要做些什麼?

  對此,記者在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採訪了電影投資人、院線方、法律人士及相關主管部門,希望能夠呈現業界的實踐之路與思考方向。

  隨著全國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辦公室的一紙罰單,《葉問3》票房造假風波有了定論。事件揭開了借電影外殼玩資本遊戲的冰山一角,這不禁讓人反思,當金融遇上電影,危與機在哪?

  昨日(4月19日),在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娛樂資本論發佈了《電影金融創新的案例與邊界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在《白皮書》發佈現場,合一資本創始人、光影工廠影業董事長許亮一語道破《葉問3》發行方造假的本質目的——在資本市場超高市盈率的背景下,資本方自掏腰包或鋌而走險用違規手段“刷高”票房,以在二級市場得到“講故事”獲益的題材。

  “資本市場的錢大量進入一個行業不見得是好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係副教授趙龍凱表示,如果手握稀缺資源的電影人被資本帶來的利潤驅趕著走,那對電影行業將是一種破壞。

  “包場”和“刷票房”的邊界

  自3月4日《葉問3》上映之初,就有來自不同省份的網友紛紛曬出購票截圖,調侃其排片是“午夜幽靈場”,斥責票房造假。“購票系統顯示,《葉問3》同一個觀影廳10分鐘一場,票價高到203元,淩晨一兩點還場場爆滿,我也是醉了。”

  從全國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辦公室的通告來看,《葉問3》確實存在非正常時間虛假排場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發行方與部分影院聯手,利用後臺操作“虛增票房”。

  “他們(《葉問3》發行方面)都找過我,想來包場。”盧米埃影業總裁胡其鳴回憶道,如果是自己買票包場請觀眾看,院方其實是歡迎的。“但他們的包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買票包場。而是讓我給他們造1000萬元的票房,再返給我150萬元補貼,這就是假票房。我一聽就特別反感,如果這麼做的話,電影行業就是拼誰有錢,一部特難看的電影靠錢就可以取得高票房。”

  值得注意的是,《葉問3》同時也存在發行方自掏腰包包場、買場次的情況。此前《捉妖記》也曾被質疑票房注水,彼時該片投資方曾表示“有些場次是做了公益場,片方花錢請那些沒有能力買電影票的人看電影。”

  而投資方、主演等片方花錢包場請觀眾看電影的事件確實廣為存在,自買自賣包場和違規刷票房之間的邊界是什麼?

  對於電影票“自賣自買”,北京中文倫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律師田磊認為,這種行為是中性的,不能説它違法。但如果自賣自買這種行為通過一種手段達到不正當目的,就存在違法色彩了。

  高市盈率的誘惑

  當與會者們談到利用炒高票房達到“不正當”目的的具體案例時,又不約而同以《葉問3》作為典型分析。

  比如在《葉問3》造假過程中,通過自買自賣或者通過和關聯方之間的買賣虛構了票房。田磊説,“通過這個虛假票房又和股票二級市場聯動,推高投資這部電影的相關上市公司的股價,如果再通過二級市場減持獲得不正當利益,本身這種自買自賣行為就有違法的色彩在裏面。”

  用更容易理解的類比,胡其鳴將《葉問3》的系列造假比作上市公司用關聯交易虛增利益。“相當於一家家電類上市公司,找一堆關聯公司買它的冰箱、彩電,把銷售弄上去,然後在股市上業績就起來了,並通過虛高的業績在二級市場裏套現。”

  “大家一開始不明白,《葉問3》除了用技術手段刷票房以外也花了很多錢來買票,它為什麼花這麼多錢?”胡其鳴自問自答並總結説,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將其用虛高票房在二級市場炒股價的做法聯繫起來,就能明白這些人要做這些事情的目的。

  一切現象,不得不讓人懷疑票房存在泡沫。

  “我們知道喝啤酒的時候需要有點泡沫啤酒才好喝。”許亮表示,所有競爭的影片都要搶奪院線,這時候片方花錢包一些場吸引大家注意力的動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本末倒置,這杯啤酒95%都是泡沫只有5%~10%是真的,這種情況其實就是欺詐。”

  票房賭局的風險

  爭議之中,電影産業正逐步金融化已成為事實。

  這當中最吸引金融進入電影的方式是保底發行。“電影行業不缺錢的話,資本怎麼進來?所以保底發行就是最快最便捷並且改變了電影行業發行體系的資本進入方式。”《白皮書》寫道。

  保底發行當然也有成功案例,比如光線參與《美人魚》,提前為票房保底,在《美人魚》票房大賣之時,也是光線大賺之日。但如今電影保底已延伸出了其他新形式,比如“拼盤保底”、“保底和P2P市場證券市場相結合”。

  這就引申出了業界的另一個爭議,電影到底能不能資産證券化?

  《白皮書》中寫道,高速公路的收費權、污水處理廠的污水處理收入是可以證券化的,因為這些業務有穩定的收入,但電影並不完全一樣,電影上映之前資産為零。夢工廠曾經將10年的電影作品收入作為資産證券化標的,但在中國更多的卻是單部影片的資産證券化,並且是放在多個平臺上的資産證券化嘗試。

  在《白皮書》中,趙龍凱提出,電影産品不是資産證券化的理想標的物,大多數金融合同必須明確其標的,不是任何東西都能作為標的,標的一定要清晰,不能有人為的操縱。而且電影這個高風險行業,不適合向公眾募集資金。

  不要光看財務報表,許亮提醒對影視娛樂産業不夠熟悉的投資者,票房只是收入不是利潤,就算算出了利潤也不是現金流。“片子上線就能分到錢了嗎?等4個月看到財務報表就不錯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