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新政有一點還需明確 運氣決定成本價格
- 發佈時間:2016-01-07 09:0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閻明煒
5日,上海和深圳交易所分別公佈了最新修改的新股發行細則,眾望所歸的是,新版發行細節取消了投資者在申購委託時應全額繳納申購資金的規定,也就是説,以後要打新,光有現金沒用,必須得有相應的市值,上海是每10000元市值對應1000股新股額度,深圳是每5000元市值對應500股新股額度。
這點沒有什麼異議了,但不知大家發現沒有,新股新政還有一個巨大變化,那就是“T+2日,主承銷商公佈發行價格及中簽結果,中簽的投資者應依據中簽結果履行資金交收義務,確保其資金賬戶在T+2日日終有足額的新股認購資金”。以前新股發行是先確定發行價格,投資者可以根據這個價格對應的估值和行業平均市盈率來確定自己的取捨,但現在不行了,你得先憑空判斷新股價值,中簽以後再看運氣決定你的成本價格。
為什麼要這麼規定?從市場化改革的角度看,似乎也比較公平。什麼意思呢?價格本身就應該靠市場供求關係來確定,就是説先不確定新股價格,讓市場從有效申購情況來確定估值。如果市場非常追捧這個公司,中簽率會明顯降低,則發行價格可以提高;如果這個公司不受待見,則中簽率會很高,新股價格就不敢定很高,害怕發不出去。
理論上講這是合理的,但在A股,這卻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我們可以看看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的情況,2014年9月8日,阿里巴巴在紐約華爾道夫酒店啟動為期十天的全球路演,受到投資者追捧;9月15日,阿里巴巴將IPO發行價預估區間提至每股美國存托股66美元到68美元;9月18日,阿里巴巴將其IPO發行價確定為每股美國存托股68美元。可以看出,美國新股發行也是先確定大概的融資總額,然後確定一個發行價格區間,最後根據市場反響確定最終發行價格。即便如此,我們也看到了幾個大的框架,即總融資額和發行價格區間,至少會讓投資者有個預判。但在此次兩個交易所的細則裏,似乎沒有這點説明,不知以後真正實施時會不會設定這些區間,而不是漫天要價。
此外,即便我們照抄美國這種做法發新股,也有欠妥之處。因為美國市場大多數投資者都是機構投資者,它們對公司的調研能力非常強,你這個公司該發多少錢,估值是多少,機構投資者都非常有經驗,因此可以隨市定價。但是,A股80%是散戶投資者,他們的調研能力非常弱,習慣了以確定的發行價再倒推去測算性價比,最終再確定自己打不打新。如果都按先中簽再出發行價,他們怎麼去判斷這個公司值不值得去買?如果這樣蒙著打新,那完全就是口袋裏捉貓貓——黑起整。
因此,新股發行細則是否需要考慮目前A股中小投資者的現實情況,多增加擬上市公司的透明資訊,包括路演解答、發行價格區間確定都在打新之前給予確定,真正切實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讓打新明明白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