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滬港通”週年用戶使用報告

  • 發佈時間:2015-11-17 08:02:08  來源:新華網  作者:王潔  責任編輯:楊菲

  新生事物的成長,總是伴隨著讚美和懷疑。轉瞬之間,已經完成“通路架橋”工作的“滬港通”,已然正式運作了整整一年。

  一年後的今天,儘管“滬港通”的規模與其當初預期相比,依舊很袖珍。但正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所比喻:“滬港通是一座‘通車大橋’,而不是一場音樂會。它的價值可能需要兩三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得到驗證。”

  如果僅從使用規模來衡量,可能很多人會對“滬港通”有些失望。根據港交所方面的數據,截至10月底,滬股通額度共使用約1420億人民幣,佔總額度的47%;港股通額度共使用約890億人民幣,佔總額度的36%。

  很明顯,“滬港通”的實際交易規模和最初設計的,全年“滬股通”3000億元人民幣、“港股通”2500億人民幣的總額度相比,滬港通額度的使用情況“事與願違”且少於預期。

  然而,經過一年的洗禮,“滬港通”依然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很好的“壓力測試”。內地與香港市場,無論在法制上、結算上,還是在交收、監管上都完成了既定目標。而且,業界普遍希望在滬港通的基礎上,內地資本市場還能更進一步。

  未來,“深港通”、“滬倫通”、“滬美通”、“滬歐通”……人民幣想要國際化,毫無疑問,“滬港通”已經邁出了第一步,而且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窗口。可以期待,在不遠的將來,在“滬港通”模式的基礎上,我國證券市場與國際市場更全面的互聯互通,都將具有現實的可能。

  三位受訪者的使用報告

  港股投資者金先生:還期待“深港通”

  金先生是香港富昌證券的一位普通客戶,因為工作關係,他經常會往來于香港和內地。而作為滬港通的第一批客戶,金先生卻説,他之所以那麼快就開通了“滬股通”,竟然是因為免佣金。

  去年11月10日,當兩地證監會突然宣佈11月17日正式開通滬港通之後,短短幾天,香港主要的本地券商和銀行已然開啟了一輪“佣金戰”。

  “有的券商宣佈,給所有客戶開通‘滬股通’交易,如不願意開通需填表取消。我所在的券商,則打出‘一年零佣金’的旗號,只要開通‘滬港通’賬戶,這一年在網上或電話買賣‘滬股通’內的股票,都可享受零佣金。”金先生回憶説,由於自己在內地的一些客戶,多數也炒股,想著開通之後溝通會更方便,他毫不猶豫地開通了“滬股通”賬戶。

  “跟著內地的客戶買股票,感覺挺嗨!但也有苦惱,他們經常談論創業板、中小板什麼的,可是我只能買滬股通標的內的那幾百隻股票。”金先生説,他最期待未來“深港通”也能開通,這樣,香港居民就可以“真正”地投資內地股票了。

  內地股民徐先生:港股的吸引力沒A股大

  80後股民徐先生,已經有小半年沒再碰港股了。股指期貨、A股、新三板、港股……已經在期貨市場賺來了第一桶金的徐先生,總是哪有機會,便第一時間就衝向哪兒。

  “去年‘滬港通’剛開通那會兒,我並沒想著開通賬戶去參與。但架不住經紀人三天兩頭地打電話、説好話,賣個面子,也就開通了。”徐先生告訴北京晨報記者,自己其實全球資本市場都有關注,但他並不認為去年11月是投資港股的好時機。

  “香港恒生指數都炒上去了,進去就是個接盤。我當時的心思都在新三板和A股上,哪有工夫去炒港股?”徐先生回憶,真正開始關注港股是在今年3月。當時,A股依舊火爆,但已經有一些聲音認為,港股出現了價格洼地。

  “進入試了兩次,並不成功,有一筆虧著就出來了。港股的T+0還是挺喜歡的,但標的股票不多,波動也不大,做起來還是有很多不習慣。”徐先生説,一直到現在,他買賣“港股通”的次數應該不超過10次,有A股這麼波瀾壯闊的行情,最起碼這一年,港股對自己的吸引力不大。

  內地股民王先生:港股通可交易股票太少

  幾年前,趁著去香港度假的機會,王先生就在香港匯豐銀行開通了港股賬戶。王先生説,其實內地的一些券商也可以幫助股民開通港股賬戶,但是過程繁瑣。畢竟當時政策還不允許,所以自己之前開通的港股賬戶,操作起來總是覺得心裏沒底。

  有了“滬港通”,王先生希望自己的賬戶“陽光”化。但他留了一個心眼,老的港股賬戶繼續留用,重新在內地券商開通“港股通”。

  “滿足條件申請開通並不複雜,但比較下來,我還是覺得港股通的標的股太少,一些自己中意的股票並不能通過‘港股通’操作。”王先生説,目前,港股通的交易標的只有295隻股票,而且主要都是一些所謂的“大價股”,有一些自己中意的細價股沒辦法炒作,只能通過自己原來的港股賬戶繼續操作。

  “此外,我身邊開通‘港股通’的朋友,在資金結算上也出現過問題。”王先生説,因為存在港元與人民幣的換算,有朋友港股通賬戶出現過資金結算混亂、延遲等現象。雖然解決了,但大家還是希望“港股通”能夠繼續完善,特別是加大投資標的。

  聲音

  它不是一場音樂會

  需更長時間來驗證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滬港通是一座天天開放的大橋,而不是一場音樂會,無法用一週或者一個月的上座率來衡量它的成敗。相反,它的價值可能需要兩三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得到驗證。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滬港通這樣的現狀,跟市場行情不無關係。目前市場處在不確定性之中,所以額度也沒有完全用完,這只是一個限額而已。

  財經評論員葉檀:雖然目前滬港通的交易規模小,但依然非常重要;使用額度,並不是判斷滬港通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的標準。人民幣想要國際化,這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信達證券首席分析師陳嘉禾:現在港股通“不如”滬股通,是由於有些內地投資者較少考慮價值投資,對新市場研究亦不算上心。而境外投資者獨立研究能力相對更強,A股市場又一直是熱門,所以滬股通各方面表現較強。但長期來看,滬港通差異不會持續拉大,兩地市場會慢慢趨向統一,逐漸靠近。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