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第一輪證監風暴:“327國債事件”震撼資本市場

  • 發佈時間:2015-11-06 07:5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楊菲

  不是最大內幕交易案,卻是影響最惡劣的交易之一,也是對我國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産生巨大影響的交易案——這便是當年轟動一時,至今讓資本大佬記憶猶新的“327國債事件”。

  作為證券市場第一輪監管風暴,該事件不僅讓券商、信託坐莊黯淡下去,還導致股指期貨到2010年才正式推出,新的國債期貨倣真交易到2012年才推出。

  瘋狂:最後8分鐘多頭爆倉

  實際上,大戶聯手坐莊,無論在哪個時代都一直存在。

  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後開業。在此期間,除了少數個人投資者外,交易中佔絕對主導地位的便是券商和信託。

  1992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設計並推出12個品種的期貨合約。次年,財政部決定參照央行公佈的保值貼補率,給予一些國債品種保值補貼。

  正是由於國債收益率炒作空間擴大,國債市場開始火爆,聚集的資金量遠遠超過股市。

  作為國債期貨合約的代號——“327”,其對應1992年發行、1995年6月到期兌付的3年期國庫券,發行總量240億元。

  就在“327”即將到期兌付時,中國證券史上黑暗的一天到來了:1995年2月23日,一直在“327”國債合約裏扮演空頭的遼寧國發(集團)公司“空翻多”,導致“327”國債暴漲,萬國證券頓時陷入預虧60多億元的險境。

  為了最後一搏,在當日交易的最後8分鐘,萬國證券採取大量透支交易方式,以700萬手、價值1400億元的巨量空單打壓“327”合約,並使當日開倉的多頭全線爆倉,造成萬國證券非但不會賠錢,反而還可以賺到42億元的局面,因此震驚證券市場。

  不過,在事發當晚,上海證券交易所就召集有關各方緊急磋商,最終權衡利弊,確認空方主力惡意違規,宣佈最後8分鐘所有的“327”品種期貨交易無效,各會員之間實行協議平倉。

  隨後,該事件的影響進一步在市場乃至整個經濟界發酵。

  監管:券商坐莊黯淡下去

  在“327國債事件”發生後,1995年2月24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立即發出《關於加強國債期貨交易監管工作的緊急通知》,對國債期貨交易實行漲跌停板等制度。1995年5月17日,證監會鋻於當時不具備開展國債期貨交易的基本條件,發出《關於暫停全國範圍內國債期貨交易試點的緊急通知》,開市僅兩年零6個月的國債期貨交易就此劃上了句號。

  1995年9月20日,國家監察部、證監會等部門公佈了對“327國債事件”的調查結果和處理決定。決定表示,“這次事件是一起在國債期貨市場發展過快、交易所監管不嚴和風險控制滯後的情況下,由上海萬國證券公司、遼寧國發(集團)公司引起的國債期貨風波。”

  決定認為,上海證券交易所對市場存在過度投機帶來的風險估計嚴重不足,交易規則不完善,風險控制滯後,監督管理不嚴,致使在短短幾個月內屢次發生嚴重違規交易引起的國債期貨風波,在國內外造成極壞的影響。經過4個多月調查取證,分別做出了開除公職、撤消行政領導等紀律處分和調離、免職等組織處分,涉嫌觸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對違反規定的證券機構進行經濟處罰。

  與此同時,萬國證券原董事長管金生被判刑17年。隨後,萬國證券與其強勁對手申銀證券合併。

  正是由於此次監管,國債期貨交易消亡了,券商、信託坐莊也就黯淡下去了。不少券商進行合併,除了申銀和萬國外,國泰與君安也于不久後合併。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