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投保局原局長被雙開 揭"文藝"局長墮落之路
- 發佈時間:2015-08-08 09:27:4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劉小菲
8月7日,中國證監會紀委發佈消息,經查,中國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原局長李量違反廉潔自律規定,收受禮金;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牟取利益,收受賄賂。李量上述行為已經嚴重違紀違法,其涉嫌犯罪問題已經移送司法機關處理。根據《中國共産黨紀律處分條例》和《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等規定,證監會黨委決定給予李量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
李量擁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金融與投資碩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碩士和中國社科院經濟學博士學位。李量曾是創業板籌備工作中的主力,2009年創業板發行部成立時李量擔任副主任。在2012年證監會系統幹部大輪崗中,李量轉任證監會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2013年10月底,李量接任季向宇,擔任證監會投保局第三任局長。
去年12月1日,證監會網站公佈,李量因為涉嫌違法違紀正接受組織調查。2015年1月,李量被撤銷北京市第十二屆政協委員資格。同年3月,證監會決定免去其投資者保護局局長職務。
證監會官網資料顯示,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于2011年底成立,該局主要負責證券期貨市場投資者保護工作的統籌規劃、組織指導、監督檢查、考核評估等。
據了解,李量係十八大後的反腐風暴中,證監會系統首位“落馬”的官員。
- 人物
“文藝”局長的墜落之路
詩人標簽:發表過多篇詩歌散文;金融監管者:曾從事創業板監管工作
“純潔的浪花晶瑩剔透/那可是幸福的訴説/不怨山陡/不怪路遠/地面不平全然不顧/活脫脫地墜落/粉身碎骨/消失自我……”
這段詩出自證監會原投資者保護局局長李量之手,本來是描寫重慶仙女山間的一處天瀑,但今天看來,卻好像映射著作者本人。
中華詩詞網的一篇評論把李量比喻為“詩意家園的守望者”。現實中的李量卻並非“超然”,因嚴重違紀違法,他成為了證監會系統首位被“雙規”的高官。
愛詩歌的“文藝”局長
李量1965年7月出生於重慶,他的學歷背景堪稱“閃亮”。公開資料顯示,李量1986年本科畢業于四川大學經濟係,後又獲得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碩士、中國社科院經濟學博士學位。
上世紀90年代,李量于國家計委綜合司供職,官至副處級,分管企業集團,後以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在求學期間轉成研究生就讀,取得碩士學位。從哥大畢業後,李量在世界銀行中蒙局和金融局任職半年,1999年回國,即調入中國證監會工作。
比他閃亮的學歷背景更加引人矚目的,是他的詩人、書法家標簽。李量曾發表過數百篇詩歌散文。有媒體稱:“無論是保薦代表人的培訓還是針對發審委委員的講座,李量都能夠帶上哲學和詩歌的味道,顯示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思考。”
落馬或因創業板部工作
在人們的印象中,詩人往往會超然於世俗,與財富不沾邊,然而李量卻是一位握有實權的金融監管者。
從進入證監會一開始,李量就參與了新股發行與審核工作,曾經擔任證監會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管部副主任、證監會發行部助理巡視員、重慶證監局副局長等職。
在創業板成立前,李量一直是創業板籌備工作的主力。2009年,創業板發行部成立,李量即擔任副主任。此後三年,創業板發展飛速,有數百家公司在創業板上市,發行價也水漲船高。
然而,對企業來説,想上市依舊是困難的,為了順利登陸資本市場,證監會的審核人員和發審委工作人員都會成為企業的重點“公關”對象。據財新報道,李量的落馬就是因為在創業板部工作時的問題而起,“案情或與一些創業板公司在爭議中獲准上市不無關係。”
也有分析稱李量的落馬與山西令氏家族有關。在創業板井噴的年代,令完成控制的私募基金匯金立方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匯金立方在創業板開板前一年成立,有著奇高的pre-IPO命中率。
據統計,匯金立方投資過7家公司,這7家公司均快速在A股上市,其中6家都在創業板。
而在此階段,李量就職于證監會創業板發行部。
“膽子大、敢拍板”
在創業板開板慶典上,李量對創業板公司提出了“誠信為本、做正人君子、慎用關聯交易、專注主業”等十四點建議。
在創業板發行部,李量擔任副主任,但在IPO審核中卻擁有實權。他先後分管法律和財務兩個最為重要的處室,據稱其管理風格相當細緻、強勢。
據財新報道,創業板的審核紀律較以往更加嚴格,重要環節要“雙人審核、多人參與”,但李量“膽子大、敢拍板”,喜歡“説了算的感覺”,也被發現與一些仲介機構和擬上市企業存在私下接觸的行為。
2012年3月,證監會機關進行大規模輪崗,將大部分前後臺人員對調。李量從握有實權的位置被輪換到了機關黨委擔任副書記,同時擔任工會副主席,“大權旁落”。
2013年10月底,證監會投保局時任局長季向宇離職,李量接任。而上任僅14個月,李量就被調查。
被查前一個月,2014年11月6日,李量還在北京一家酒吧舉行了自己的詩歌朗誦會,包括謝冕在內的知名學者出席。不過現在,他卻和自己詩中曾描寫過的一樣,“地面不平全然不顧/活脫脫地墜落/粉身碎骨/消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