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股通一季度進駐5家銀行“前十大”
- 發佈時間:2015-05-19 07:2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陳娟娟
儘管滬港通曾經是本輪銀行股估值修復的起點,但是從今年一季度末的數據來看,滬港通並不是銀行股的“全民盛宴”,而更像是小眾的幸福生活。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14隻滬股通標的上市銀行中,僅有5隻成功吸引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駐足“前十大”股東;而港股通方面,H股明顯較A股折價的銀行股露面成交活躍股“前十大”的頻次也明顯減少。
滬股通最愛大銀行
資料顯示,目前滬股通的股票範圍是上海證券交易所上證180指數、上證380指數的成份股,以及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共計400余只股票。其中,滬市上市的14家上市銀行全部被納入其中。
大智慧資訊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共出現在了127家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中。不過,14隻銀行標的股中,僅由5隻入選,分別是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
其中,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更是坐到了中國銀行A股第二大股東的位置,持股量為2.49億股,僅次於中央匯金。
中國銀行披露,“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是以名義持有人身份,受他人指定並代表他人持有股票的機構,其中包括香港及海外投資者持有的滬股通股票”。
上述5家銀行中,包含3家國有大行和2家股份制銀行翹楚,港股通“抓大放小”的投資特點鮮明。
從截至3月底的市盈率指標來看,5家銀行均處於1倍-1.2倍之間,在上市銀行中相對偏低。
“滬港通試點初期能帶來的資金還是有限的,能夠入圍‘前十大’的情況自然屬於少數派。但是最關鍵的是它帶來的投資理念的轉變,從目前銀行股等大盤藍籌的市場表現來看,機構投資者的操作手法恐怕也不是對於港股市場的簡單複製,而是對兩地投資者的操作手法進行了‘綜合化學反應’,因此在市場面上表現出來的就是更具估值彈性的藍籌”,市場人士指出。
該人士同時表示,“從港股市場此前顯示出來的交易特點來看,城商行等中小銀行獲得的認可度往往偏低,因此北上的滬股通資金並沒有在銀行股中多點開花。”
港股通不愛低估值銀行?
儘管從理論上來説,滬港通通車後,A+H上市銀行股兩地的估值應該逐步靠攏,但理論失效在資本市場也確實十分常見。
截至目前,9家兩地上市銀行股中,有7家H股折價,其中折價率最高接近三成。但是,從近幾個月的港股通交易數據來看,處於價值洼地的銀行股並沒有贏得更多資金的青睞。
港股通月度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和4月份,港股通十大成交活躍股中並未包含一家銀行股,2月份也僅有民生銀行一家曾經入圍。
而此前的今年1月份,港股通十大成交活躍股是以金融股為主,具體來看,民生銀行佔據首位,買入10.98億港元,賣出1.57億港元,買入及賣出合計金額為12.55億港元;其後為海通證券,合計成交10.95億港元、中信證券9.82億港元、上海電氣9.32億港元、中國南車8.3億港元、中信銀行7.83億港元、中國平安7.42億港元、中國北車7.34億港元、紫金礦業7.16億港元、中國鐵建6.98億港元。
“滬市與香港市場實現了互聯互通,表面上看,資金會流向估值較低的一端,但實際上資金還非常嚮往財富效應,也就是説,哪個市場有財富效應,資金就會流入哪個市場,那麼,A股市場如果表現強勁,滬港通將表現為資金的凈注入;如果港股表現強于A股,則滬港通可能會相對於A股表現為資金的凈流出”,市場人士表示,“同股同權的理念在跨市場後,更多的體現為收益權和表決權,而市場波動導致的不同價格並不能保證被化解,如果是長線投資,更看重於股息率等中長線收益指標;如果是短期投資,折價率高並不能與低風險劃等號,畢竟兩個市場投資者的遊戲規則不同,資金的操作思路也有很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