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牛熊爭辯下的中國股市

  • 發佈時間:2014-08-31 15:15:4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恒

  在連續上漲並創下滬指2248.94點的年內新高之後,中國股市走到了一個重要關口:是繼續上行演繹為牛市,還是股指回落延續之前的“熊”態,成為近期市場關注的焦點。

  而更加讓人感興趣的是,在經濟邁向新常態的過程中,中國股市究竟發生著怎樣的變化?能否隨著經濟品質的提升而邁上新臺階?透過股市這個窗口,又如何窺得中國經濟和改革的前景?

  A股人氣重新積聚

  29日15時,伴隨著8月最後一個交易日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分別收報2217.20點和7841.70點,2014年A股市場完成了三分之二時段的交易。

  過去8個月中,A股走勢可謂“峰迴路轉”。上半年,滬深股指低位震蕩雙雙告負。向來被視為“經濟晴雨錶”的股市大幅落後於GDP增速。

  不過,這一切在下半年伊始驟然改變。得益於多重利好因素的拉動,滬深股指在7月下旬分別走出罕見“八連陽”,上證綜指于8月20日盤中攀上2248.94點的年內高點。

  按照收盤點位計算,今年前8個月滬深股指累計漲幅分別為4.78%和3.45%。其中,七、八月滬深兩市的漲幅分別達到8.24%和6.79%。

  不期而至的反彈,令不少人萌發“牛市來了”的憧憬。

  密切跟蹤股市動向的人們不會忘記,一年前的幾乎同一時間,一波“銷戶潮”讓人感嘆市場人氣降至“冰點”。這一狀況在進入2014年以後逐步獲得改觀。

  在IPO重啟、擴容壓力增大的背景下,今年以來股票市場累計開戶數保持穩步增長態勢。截至8月末市場各類賬戶累計超過2.26億戶,較上年底增長逾3%。

  在本土投資者投資意願回升的同時,越來越多的海外資本開始矚目A股。過去幾個月中,QFII和RQFII紛紛增倉藍籌股,海外資金持續流入香港市場,積極備戰開閘在即的“滬港通”。

  瑞銀證券中國研究副主管陳李表示,預計明年年底境外投資者持股市值可達8500億元至9000億元水準,佔A股全部自由流通市值的比例接近10%。

  結構性變化催生“賺錢效應”

  如果放眼全球股市,可以發現,A股市場與同期其他市場的表現相比,其實並不算“搶眼”。

  從全球市場觀察,今年以來經濟復蘇推動資本市場普遍上揚。作為成熟市場的代表性指數,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標準普爾500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等美股三大指數8月27日攜手創出歷史新高。新興市場表現更加搶眼,截至8月28日收盤,印度孟買SENSEX指數年內累計上漲近26%;阿根廷MERV指數同期漲幅更高達八成以上。

  上述數據意味著即使經歷強勁反彈,A股的整體表現仍然不敵一些新興市場,相對於歐美等成熟市場的估值優勢也在逐步喪失。

  但另一方面,與總體表現相比,A股市場悄然出現的結構性變化似乎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的統計顯示,按照申萬一級行業劃分,今年以來綜合類、休閒服務、汽車、電腦、電子、有色金屬、通信、電氣設備、輕工製造、國防軍工分列行業漲幅榜前十位。

  進入2014年以來,大數據、文化傳媒、網際網路金融、移動支付、新能源、高鐵建設、3D列印上海自貿區國企改革、“滬港通”等概念股相繼成為市場熱點。

  華鑫證券投資總監仇彥英分析認為,上述熱點行業和概念,或涉及國家重點扶持的戰略新興産業,或與重大改革舉措同步。從這個角度來説,以優化資源配置為主要功能的股市,不僅反映著中國産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進程,更對其産生顯著的“助推”作用。

  中小板、創業板的強勢上漲,也佐證了這一判斷。“中小板和創業板的走勢,要好于上證指數。這是因為他們代表的是新興的經濟體,説明我們經濟轉型的努力正在見效。”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王慶説。

  儘管這其中有中國股民喜愛“炒小”的投機因素,但是背後的基本面支撐更為重要。“股市‘晴雨錶’反映的不是經濟總量,而是中國經濟的變化與品質。”海通證券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説。

  統計顯示,截至8月28日,A股市場年內累計排名前十位的個股中,9隻漲幅超過200%。今年以來股價“翻番”的個股也不在少數。

  這意味著儘管A股還未顯現出明顯的“賺錢效應”,但若能精準把握優質投資標的、踏準市場節奏,精明的投資者依然能跑贏指數,獲取不菲的收益。

  改革正能量撐起股市“上行線”

  多位受訪人士認為,近期股市上漲是人們對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信心的反映,特別是中央關於經濟領域一系列舉措和深入反腐的決心,傳遞出巨大的正能量。

  “各項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特別是強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上持續的高壓反腐態勢,增強了人們對於中國未來發展的信心。”李迅雷説。

  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制定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放寬金融市場準入、民營銀行開閘、央企改革試點啟動、公車改革……這些改革舉措讓人們看到一個更有活力、奮發向上的中國。

  “新國九條”、滬港通、新三板擴容加速、私募基金規範管理、大力打擊欺詐上市和“老鼠倉”……這些利好政策讓人們敢於期待一個更加規範透明、公平公正的資本市場。

  “這些改革政策,效應疊加,帶動股市發展。”李迅雷説。

  宏觀經濟穩中向好是A股走勢上漲的基本支撐。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7.4%,其中二季度增長7.5%;PMI連續5個月回升,並創下18個月新高;CPI保持穩定,PPI增速連續4個月回升,創下27個月新高;進出口數據連續4個月回升;消費和固定資産保持穩定;工業增加值和工業企業利潤繼續穩步增長……

  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所長助理曾剛認為,系列數據表明經濟出現平穩增長的良好勢頭,奠定了股市上漲的基礎。

  市場較為充裕的流動性,為A股上漲提供了動力。“在定向降準、保險業新‘國十條’等相關舉措帶動下,今年以來市場面資金總體寬鬆。”曾剛説。

  隨著餘額寶等理財産品收益率走低,各類無風險利率下降,進一步為資本市場提供了流動性。統計數據顯示,今年7月末,交易保證金餘額達8168億元,創2012年4月以來最高水準。

  “近期股指持續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銀行體系的信貸供給在上升。”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説。

  他甚至認為,信貸供給將有助於股票和房地産等資産市場的恢復,經過一段時間發酵,也會反哺實體經濟。

  境外機構“空”轉“多”折射樂觀預期

  境外資金正在用流入港股和A股的方式表達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中金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伴隨市場對政策進一步放鬆和改革不斷深化的預期,截至8月20日的一週中,約22億美元資金流入香港/內地股市,為連續第十一週資金流入,創2008年以來單周資金流入新高。

  這其中,固然有滬港通帶動的因素,但更多反映了境外資金對中國整體發展的看好。

  半年以前,國際投行集體唱空中國經濟,包括高盛、瑞銀、美銀美林在內的多個國際投行紛紛下調對2014年的中國經濟增速預期。

  現在,從全球來看,與上月相比,全球資金進一步增加了對亞洲市場的配置比重,同時降低了對發達歐洲市場的配置比重。

  摩根士丹利8月12日至18日對中國股市投資者(其中大部分是投資組合經理)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樂觀情緒繼續升溫。

  高盛在8月25日發表的報告中指出,投資者樂觀情緒、流動性環境維持寬鬆、外部資金流入,以及滬港通和國企改革等政策利好,依然支援中國股市上漲,中國經濟增長將會在三季度環比改善。

  海外投行觀點的轉變和真金白銀的市場操作,折射出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向好的樂觀預期。

  牛市是否已經到來?

  面對近期股指的持續上揚,投資者最關心的是未來股市的方向。儘管關於牛市的討論不絕塵囂,但更多市場人士認為判定A股“牛市已經到來”為時尚早。他們在對A股近期走勢保持樂觀的同時,認為從中長期來看,股市真正進入牛市還需要做大量的系統性工作。

  近期股市的上漲,得益於信心的提振和流動性改善。但從中長期看,股市真正進入牛市,還有賴於實體經濟的顯著改善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各項改革政策的具體落實。

  “現代火箭發射人造衛星基本上是三級推進,一級一級形成接力。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存在的很多問題,就像強大的地心引力,禁錮了A股的上漲,指數要擺脫束縛,從現在的位置向上爬升,出現像樣的牛市,也需要來一次‘三級推進’。”高善文説。

  他認為,目前也許已經處於第一級火箭助推的過程中。它的主要表現是銀行主動信貸創造帶來的信貸市場放量和利率下降。但單獨依靠第一級火箭,是不太可能將股市推入牛市軌道的。可能用不了太長的時間,第一級火箭的燃料就會耗竭。第二級火箭成功點火的標誌,是經濟或經濟預期的明顯改善。

  “第二級火箭應該還沒有點燃,成功點燃的可能性偏大一些,但這還需要等待數據的驗證。”

  “第二級火箭的推動力仍然是有限的,市場出現一定量級的牛市,還需要第三級火箭的推動。第三級火箭成功點火的標誌,是私人部門投資的恢復,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承諾的重點領域改革落到實處。”高善文説。

  在各種樂觀預期和牛市期待中,也存在著悲觀聲音。尤其是最近,在股指持續上行一段時間之後,一些機構的判斷開始變得謹慎。中信證券甚至發佈報告稱:經濟復蘇趨弱,市場反彈結束。看空的一個重要依據是:8月21日,匯豐公佈中國8月製造業PMI初值50.3,創近三個月最低,這也是該指數結束了4個月來的反彈出現拐點向下。中信證券由此認為:“市場預期的方向已發生改變。”

  股市走勢仍存變數。改革措施能否落實到位、房地産市場能否企穩、經濟能否順利轉型升級、美聯儲貨幣政策動向......這些因素都讓股市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不過,受訪人士的一個共識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將步入新階段的預期,勢必給股市帶來極為珍貴的信心和有力的支撐。

  人們真切地感受到,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帶領下,負載著宏大藍圖的改革車輪正堅定前行,改革的範圍和深度將是空前的,這些都將在股市中有所表現。

  “新常態”下股市將怎樣?

  對於經濟的發展,一種“新常態”的提法最近開始出現。實際上,與牛市判斷相比,人們更應關心的是:經濟新常態下股市將呈現怎樣的新常態?

  隨著我國宏觀經濟步入更加注重發展品質的“新常態”,未來我國股市運作具備了逐漸步入“新常態”的客觀條件。

  ———改革將繼續成為股市運作的主動力。

  由改革帶來的結構性行情特徵將較為顯著。國企改革將激活國資藍籌股,創新驅動戰略將使創業板保持較快增長;但對一些過剩行業的調整,如鋼鐵、有色、煤炭等,也可能會拖累市場走勢。業內預計,結構性行情可能會是股市“新常態”的特徵之一。

  ———簡政放權將帶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

  近年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低、業績增長大多靠規模擴張的問題,一向為人們所詬病。在經濟轉型和發展提質增效的大背景下,提升以上市公司為代表的企業盈利能力,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希望所在。美國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經濟增速徘徊在2%左右,但道瓊斯指數卻連創新高,這與美國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強有著密切關係。

  “轉變發展方式,釋放改革紅利,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在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上。全面深化改革,減少政府對經濟的直接干預,創造公平市場環境,從而提升上市公司整體盈利能力,是檢驗我國改革實際成效的‘試金石’,也是可以拭目以待的。”深圳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宋麗萍説。

  ———股市暴漲暴跌的幾率將逐漸降低。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的一組數據表明,與股指期貨上市前相比,滬深300指數近四年波動率下降了40%,漲跌超過2%的天數分別下降了59%和60%,股市波動極值範圍大幅縮小,系統風險明顯下降,單邊市特徵顯著改善。中金所董事長張慎峰説,未來,隨著金融期貨産品的不斷完善,A股市場暴漲暴跌的概率將會進一步降低。

  ———開放將為股市打開更大的機遇之門。

  從早期的QFII試點,到後來的RQFII試點,再到即將開啟的滬港通,A股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正在不斷加大。

  “開放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引進資金,更多是促使A股市場在全球資本市場的風浪中走向成熟,在制度上、在市場機制上、在投資理念上,都有望在未來逐步得到呈現。”上交所總經理黃紅元説。(記者劉詩平、趙曉輝、陶俊潔、潘清、張元智、劉開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