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3日 星期五

財經 > 證券 > 證券評論 > 正文

字號:  

葉檀:上市公司錢多到能大買理財産品?

  • 發佈時間:2015-11-23 07:2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楊菲

  有些人對上市公司一邊大量融資、一邊拿資金購買理財産品深感憤怒。

  《證券時報》公佈了最新統計數據:今年初至11月18日,已有534家A股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産品,累計金額近4000億元,不僅公司家數超過去年全年(412家),金額也超出同期約兩成。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産品的現象以前就有,證監會數據顯示,2011年度委託理財累計發生額超過100億元的公司有2家,發生額在10億元到100億元的公司有21家,2012年更多。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産品分為長期與短期兩種。如超募大規模發生時,一些上市公司反映,監管層對募集資金的使用規定過於嚴格,上市公司有著進行現金財富管理的強烈需求。

  短期只是在調頭寸、投資項目期間獲得收益,項目若分步驟開展,進行理財投資的也就越來越少。

  當上市公司長期進行理財投資時,説明實體經濟出現了問題。因為這代表上市公司判斷,進行實體投資所獲得的收益還不如理財産品,風險卻比理財産品高。

  這可以作為實體公司盈利的一條重要分界線來看。2012年三季度,中原高速金新農等70家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産品,申購金額從1000萬元到數億元不等,所購理財産品年化收益率多在4%至5%。某上市公司高管表示,公司大多會選擇低風險理財産品,期限最短為7天,最長為1年,年化收益率大概在3%~4%左右。

  這不是個太高的回報率,但高於通脹、可以保本,安全性有保障,對於企業而言,也是一筆不小的收益。

  我們只能認為,對於這部分理財的公司而言,現在投資實體風險與回報在總體上並不比投資理財産品好,理財收益成為上市公司重要盈利點。

  上市公司這麼做是合法合規的。轉引中證網的報道,《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明確規定,上市公司“暫時閒置的募集資金可進行現金管理”,但其投資的産品須符合一定的條件:安全性高,滿足保本要求,産品發行主體能夠提供保本承諾;流動性好,不得影響募集資金投資計劃正常進行。《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辦法(2013年修訂)》也對上述內容進行了相應的規定。

  對上市公司自有資金的使用,目前監管層並沒有詳細規定。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上市公司自有資金用於投資只需要董事會通過,無需進行股東大會表決。不管募集資金還是自有資金,只要保證安全,就可以買理財産品。

  給了上市公司那麼多廉價資金,實體投資風險又極大,因此資金沉澱到風險相對小的金融産品中,是一個可以想像的結局。上市公司不是理想主義者,也沒有肩負著給實體企業去杠桿、增加GDP的必然使命。

  實體經濟風險,以及資金的虛擬迴圈從上市公司的數據可見一斑。

  《21世紀經濟報道》披露,據Wind資訊數據篩選發現,滬深兩市有多達266家上市公司扣非後每股收益在2012年~2014年均為負數,比例佔到上市公司總數的10%。這些企業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高達2500億元、獲得政府補助達356億元。另一方面,2014年即使是極端樂觀的數據,去除銀行後的上市公司營利1萬多億元,4000億元資金投入理財,不是個小數目。

  上市公司資金多,通常負責任的上市公司會做兩件事:要麼進行高管持股調整改變內部的激勵機制,提升公司未來競爭力;要麼像美國大型公司一樣,不斷回購,提升股價還利於投資者。

  有些A股上市公司是鐵公雞,或者説了不兌現。7月證監會發佈公告,要求上市公司在大股東增持、回購股票、董監高增持、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計劃中五選一推送利好。當時,兩市93家公司發佈回購計劃,回購金額上限合計近500億元。截至10月14日收盤,實際回購金額僅佔計劃回購金額上限的0.4%,理由是保留子彈等等,有的甚至根本不給理由。

  這只能説明,回購讓利於投資者,對信用不彰、品牌溢價不明顯的上市公司沒有好處,反正大家都短炒概念,幹嘛要做冤大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