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證券評論 > 正文

字號:  

多重因素致全球股市暴跌 中國是穩定經濟重要力量

  • 發佈時間:2015-08-28 19:50:05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李世剛  責任編輯:張少雷

  近期全球股市幾乎同步暴跌,主要經濟體市場都被波及。從8月19日收盤至24日盤中最低點,美國三大股指分別下跌10%、11.5%和14.5%,歐洲斯托克50指數下跌13.3%,德國DAX30指數、法國CAC40指數和英國富時100指數分別下跌12.6%、13.4%和10%,日本日經225指數和印度孟買SENSEX30指數分別下跌12.2%和9.5%,中國上證綜指、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分別下跌15.9%、15.4%和16.3%。 

  國際上多數機構認為,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此次暴跌,既有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也有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等誘因,不能歸咎於任何一個單一經濟體。但也有部分觀點認為,近期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完善、一些經濟數據不佳、前期股市暴跌等“中國因素”引發全球暴跌,似乎中國應對此負責,這顯然有失公允。 

  一、全球股市暴跌源於多重市場因素疊加而非中國引發 

  第一,從股市見頂回落的時間順序看,美、歐、印在前,中國在後。全球股市自2008年反彈後近期陸續見頂。印度孟買SENSEX指數最早于去年3月4日見頂後回落。歐洲市場多數在今年上半年陸續見頂,其中,德國DAX指數、西班牙IBEX35指數和法國CAC40指數分別於4月10日、4月13日和4月27日相繼見頂回落。美國股市見頂稍晚,道瓊斯指數、標普500指數分別於5月19日、5月20日升至本輪高點。相比之下,中國股市見頂最晚,上證綜指于6月12日才達到本輪高點。從主要股指見頂回落的次序看,印度和歐美主要股市的見頂回落早于我國股市。 

  第二,從全球股市運作情況看,市場自身普遍存在較大調整壓力。去年6月底到今年6月中旬,上證綜指由2064點上漲到5174點,不到一年上漲150%,翻倍時間為7.5個月,比2007年牛市時上證綜指8.5個月的翻倍時間更短。這種短期的快速上漲難以持續,暴漲之後往往或早或晚地出現快速回調。海外市場特別是歐、美、日、印等主要股指的翻倍時間雖然長一些,但持續近6年的上漲累積了巨大漲幅。自2008年底部以來,美國納斯達克、印度孟買SENSEX、德國DAX、美國標普500、日本日經225指數累計漲幅分別達到413%、373%、331%、320%、265%。從這些國家股市波動過程看,經歷了多倍增長後,股市調整是一個必然趨勢,一旦出現某個具有全局性意義的影響因素如美聯儲加息等,就會導致市場出現同步劇烈調整。 

  第三,從全球股市暴跌的直接誘因看,美聯儲加息可能提前是最主要的觸發因素。當前,美國股市市值約佔全球市值的40%,是對全球股市影響最大的市場。近幾個月,國際金融市場波動與美聯儲貨幣政策信號披露高度相關,美聯儲貨幣政策的任何一個微小變化,都會對美國乃至全球股市、債市、期市、匯市以及大宗商品市場産生極大的影響。8月20日淩晨,媒體報道美聯儲7月份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政策會議紀要中有“多數美聯儲官員認為已接近加息時刻”的相關表述,被市場解讀為美聯儲加息將會提前,這加劇了市場不安情緒,成為引發本輪全球股市暴跌的導火索。過去一週反映市場情緒的恐慌指數變化也可以看出美聯儲加息預期變化的影響。2015年以來,恐慌指數一直在10-23的低位區間運作,但在8月18日之後,恐慌指數在5個交易日內由13迅速飆升至53,恐慌情緒逐步蔓延,市場拋售盤大量涌現,加劇了股價下跌的速度和幅度。 

  第四,從股市暴跌的深層次原因看,主要是全球經濟增長格局調整及國際金融市場風險釋放。國際金融危機後,美歐日通過量化寬鬆方式向金融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促使美歐日股市上漲。隨著美國等國家經濟逐步企穩或復蘇,特別是美國量化寬鬆政策退出,使得依賴於過度寬鬆流動性支撐的美歐日股票市場逐步失去支撐。與此同時,近兩年,在全球金融危機後支撐全球經濟增長的新興市場增速開始放緩,巴西甚至陷入嚴重經濟衰退,進而帶動資源型國家經濟下滑。由於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難以彌補新興經濟體增速下滑的缺口,導致全球經濟增速回落,加劇國際投資者對市場前景的擔憂。同時,美聯儲貨幣政策加息預期帶動美元步入升值週期,歐、日和許多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寬鬆的政策空間變窄。這一系列因素加大了金融資本從估值水準已經很高的市場撤出的意願。加之美聯儲貨幣政策變化導致美元匯率在國際貨幣市場上的波動,放大了全球股市快速下調的壓力,同步暴跌隨之産生。 

  一些國際輿論也認為,全球股價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將全球股市暴跌歸咎於中國股市和人民幣匯率調整有失公允。曾任摩根斯坦利亞洲區主席的史蒂芬·羅奇認為,全球市場因中國股市暴跌而恐慌的説法是因為西方一直用觀察自己的鏡頭去觀察中國,中國並不會成為下一個希臘或日本。歐洲央行副行長康斯坦西奧指出,中國經濟並未惡化到導致股市暴跌。法國《回聲報》認為,人民幣貶值程度仍然較輕,並不必然擾亂全球市場匯率平衡,美聯儲加息時機不確定和希臘選情也在影響著歐洲股市穩定。《香港經濟日報》認為,指責內地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近期人民幣貶值導致了這一輪環球金融動蕩是“莫須有”,經濟不振是全球都面對的難題,不能將振興環球經濟與金融市場的希望全部推給中國。許多國際機構認為,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利大於弊,不會演變成為市場恐慌、流動性枯竭等失控局面。《紐約時報》稱,中國並沒有讓人民幣急劇貶值,也沒有掀起匯率戰爭。英國金融時報分析,未來全球股市的走向將更大程度的受到美聯儲是否加息的影響。 

  二、中國經濟是穩定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第一,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7%,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仍然位居前列。據IMF預測,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大約會是發達經濟體的3.2倍,其中,是美國的2.7倍、歐元區的4.5倍、日本的8.5倍;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1.6倍。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已突破10萬億美元,約佔全世界的13.4%,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IMF測算,去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27.8%,高於美國的15.3%。與此同時,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準進一步提升,連續第二年位居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是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等戰略的深入實施,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重要引擎的作用將更加凸顯。 

  第二,中國經濟運作仍處在合理區間。當前中國經濟確實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新舊增長動力正在轉換,以往積累的不少矛盾和問題集中顯現,加上世界經濟仍處於深度調整期,全球有效需求不足,所以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針對這一情況,中國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措施,既拉動了投資,也較好地釋放了消費潛力,改善了企業預期,增強了市場信心,激發了創新活力。近幾個月中國經濟運作出現積極變化,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且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房地産市場逐步回暖,消費保持平穩增長,企業融資成本有所下降,新的經濟增長點逐步顯現,經濟運作有望穩中向好。同時,中國經濟發展的內涵也正在發生顯著變化,經濟結構在改善,增長品質在提升,內生動力在增強。 

  第三,支撐中國經濟向好的積極因素正在不斷積聚。主要體現在: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培育形成,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速顯著高於工業平均增速,相關新産業、新技術發展將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體制機制環境更加優化,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提速,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增強,全面加強依法治國深入推進,有利於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與創造力;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不斷創新,針對經濟運作中的苗頭性問題採取預調微調措施,既有利於熨平經濟週期,還避免留下“後遺症”,將為結構調整贏得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這些都表明,中國經濟有巨大的韌性和迴旋餘地,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實現全年7%左右的增長目標。 

  國際社會也對中國經濟發展充滿信心。近期,一些國際政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表示,中國有資源和辦法解決自身經濟問題,堅信中國政府會盡全力維持經濟形勢穩定。IMF在8月份報告中指出,中國經濟轉向新常態,其特點是增長減緩,但是更加安全和可持續。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中國經濟不僅不會出現衰退和危機,相反,隨著一大批“叫得響、落得地、有分量”穩增長政策和改革措施作用不斷發揮,將在國際社會中形成“經濟穩得住、貨幣守得住、政策有空間、改革在推進”的“中國預期”,對全球經濟和資本市場起到重要穩定作用。 

  ( 作者單位: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