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證券 > 證券評論 > 正文

字號:  

大盤震蕩中,不妨學學反脆弱

  • 發佈時間:2015-07-03 11:35: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馬建勳  責任編輯:楊菲

  從週一到週四,市場的表現和管理層的各種拼命,讓廣大投資者除了編段子,就剩下抓住時機清倉離場了。投資者在震蕩的市場裏應該何去何從?這個問題讓人想起了《反脆弱》這本書。作者納西姆·塔勒布説出了這樣一個道理:當暴露在波動性、隨機性、混亂和壓力、風險和不確定下,還能夠從衝擊中獲益。

  在一般的生活經驗裏,無論是工作還是買股票,人們是遵照確定性來選擇進行哪一種行動的。一般來説,今晚多花2個小時復習,明天也許能多考10分;央行今晚降準,明天股市就會上漲。在工程領域,1+1=2是確定的結論。塔勒布的研究卻説明,在大部分經濟、社會現象中,上述這類前後發生的兩件事,往往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繫。人類之所以建立理論和方法,分析現象,得到結論,深層原因只是我們在感性層面害怕不確定的感覺。離開了確定性,我們很難給當下的行為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

  股票投資也不外乎如此。從販夫走卒到金領土豪,你會發現很多人都有一套獨有的理論秘籍。不管對錯如何,分析起來總是頭頭是道的。有從量價走勢裏一瞥端倪的,有從政策風向裏洞悉未來的,有引經據典挖掘價值的,等等。但讓塔勒布來評斷這些辨析,他很可能説,那些靈驗的理論,往往是一種“倖存者偏差”,做了同樣的事情但沒有成功的,根本沒有留下記錄。很多理論與其説是分析問題,不如説是人們為自己行為的辯詞和藉口。

  塔勒布看來,世界複雜多樣,“人”字只有一撇一捺,但對應的是現實中60多億的個體。為了擁抱確定性而建立的理論和分析模型,總是將複雜的世界簡化成一套粗糙的樂高模型。但是,如果把模型等同於實在,也許最大的害處就是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找到了真理,並將其用來改造世界,這就會造成悲劇了。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計劃經濟的體制——管理者自以為無所不知,用一張計劃表安排全國民眾的生産勞動和衣食住行,實際上換來的只是經濟崩潰和生活水準的全面倒退。對於經濟體系這一類複雜系統,塔勒布説:“現代世界的技術性只是可能會不斷地增加,但矛盾的是,它也會使事情變得更加不可預測。由於人為因素的增加和林林總總的設計複雜性,以至於黑天鵝的影響進一步增加。”

  如果世界的本質真的是不確定性,如果我們真的根本不知道做了一件事以後會發生什麼結果,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其實沒有那麼可怕,我們只要換一下思維方式。如果説,線性的思考方式屬於“有A就有B”的充分條件,換一個方向就是“沒有A就沒有B”的必要條件式的思考。

  什麼意思呢?我們也許不知道怎麼做才對,但總是能夠肯定怎麼做是錯的。我們確實不知道5倍的杠桿下到底可以賺多少錢,但可以肯定的是在5倍的杠桿下有16.7%的下跌就會被強行平倉。少犯錯誤就是增加成功。連喬布斯都講過,所謂創新就是對1000個點子説不。

  單純的躲避並不能讓我們獲益,只是為了讓我們避免滿盤皆輸。作為對衝基金經理出身的塔勒布説,撲克高手會在很多牌局裏輸那麼一點點,但是在某一局贏的非常多;普通玩家可能會在很多局裏贏一點點,但會在一局輸光。塔勒布將這種策略稱為“杠鈴策略”。作為投資,就是把絕大部分資本放在損失可以控制的低風險資産上,避免一遭打擊就傾家蕩産;同時把一小部分投資在收益可能無窮大的高風險資産上,不錯過發財的機會。當然,哪種資産風險高,哪種風險低,需要投資者自己的判斷。

  塔勒布還提出了一個“選擇權”的概念——很多的情況下,傳統的分析法和綜合法沒辦法讓我們在現實中得到正確的答案,所以這個時候乾脆拍腦袋決定。只不過這不是衝動魯莽,而是留有承受損失的餘地,看行動之後的效果反饋,然後根據反饋結果來決定是堅持深入還是換個方向。這跟精益創業中的“快速試錯、快速復盤、快速改進”有些相似,甚至有些隨機漫步、順勢而為的哲學意味。總之,不失理性的同時,我們要會根據外在環境調整自己的行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