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主力動向 > 正文

字號:  

機構重倉銀行股:演繹現代版“三個和尚沒水吃”

  • 發佈時間:2014-11-11 07:0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張 歆  責任編輯:王文舉

  由於機構股東缺乏交易熱情,工農中建四大行的二級市場交投均不算活躍,在2560余家上市公司中,四大行今年以來的日均成交額分別位列第222位、第161位、第748位、第625位

  三個和尚沒水吃!

  這並不是回溯一個辛辣的民間寓言,而是講述股市里正在發生的故事。16家上市銀行坐擁大量實力強勁的機構投資者作為股東,卻長期面臨集體破凈的窘局。“銀行股是很多機構投資者的標配,但也僅僅是形式上的配置而已,而且越多機構駐紮,機構就越不願意單獨引發行情、給別人抬轎子”,一位資深市場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當然,銀行股目前的基本面形勢確實不如前幾年,但仔細看一下數據可以發現,即使銀行被質疑所謂‘暴利’的黃金時代,其估值也是被壓制的,四大行也得依靠中央匯金一輪又一輪的增持向市場釋放資訊”。

  沉睡的大象

  在監管部門的工作願景裏,打造藍籌市場多次被提及,作為第一大權重板塊,銀行業的藍籌身份毋庸置疑,然而截至11月8日,16家上市銀行中仍有14家跌破凈資産,國有大行更是全部破凈,交通銀行的市凈率甚至僅為0.71倍。

  銀行股估值的萎靡並非近日才出現,只是在近一年以來失去了匯金增持概念的呵護後更為顯著。如果拋開原因不談,僅從市場交易層面來看,部分銀行股的交投顯然極不活躍。

  同花順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1月8日),工農中建四大行日均成交額分別為2.22億元、2.6億元、1.1億元、1.24億元,合計僅為7.16億元。

  在2560余家上市公司中,工農中建四大行的日均成交額排名分別位列第222位、第161位、第748位、第625位。所有上市公司中,日均成交額最高的是中小板的中國平安,日均成交12.92億元;而中小板企業成飛整合的日均成交額排名第三,日均成交也超過了12億元。

  此外,單個股票日均成交額超過7.16億元的公司共有12家。也就是説,這12家公司中任何一家的日均成交額都超過了四大行的合計成交額。

  除了四大行以外,寧波銀行南京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六家銀行的區間日均成交額也都在上市公司中排在百名開外,這不由得讓人感慨“銀行股大象睡著了”。

   機構“只鼓掌沒漲升”

  與四大行等多只銀行股交易冷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背後數量眾多的機構投資者。

  東方財富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中期(三季報數據中有關機構持股數據的披露不完整),工商銀行共有101家機構入駐,包括96隻基金、4隻險資産品,合計持股佔比為1.85%;農業銀行則有114家機構入駐,包括111隻基金、1家全國社保基金和2隻險資産品,合計持股佔比為2.74%;中國銀行吸引了94家機構,包括91隻基金、2家QFII和1家信託公司,合計持股佔比為0.41%;建設銀行A股共有89家機構入駐,包括87隻基金和2隻險資産品,合計持股佔比為1.31%。

  雖然從表面上來看,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佔四大行的流通股比較低,但是如果忽略幾乎只增持不減持的中央匯金的持股、財政部持股以及H股和限售股,工農中建四大行中機構投資者持股的合計持股的佔比則在15%-40%之間,其話語權顯然不容小覷。

  其他上市銀行的情況也比較類似,在扣除一些輕易不會拋售股權的關聯方和戰略合作者後,機構的持股比例已經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銀行股尤其是四大行是很多機構投資者的標配,尤其是對於以藍籌為概念、指數為標的股票型基金來説,銀行股基本上是必須配置的”,市場人士指出。

  但問題是,“機構雖然將四大行等銀行股作為標配,但是並不力挺,由於參與的機構眾多,反倒成了‘三個和尚沒水吃’,一遇到風吹草動往往比誰跑得都快”,上述市場人士表示,“A股的機構投資者抱團取暖、集體出逃的思維模式根深蒂固,這對於藍籌股而言並不公平”。

  概念化或為破解之術

  雖然上市銀行面臨很多機構“出工不出力”的共性問題,但是如果強調銀行的個性來分析還是可以發現,部分銀行股還是跑贏了大盤的,而這些銀行股已經不僅簡單的將藍籌和績優股作為名片,而是擁有各不相同的概念。

  在16家上市銀行中,南京銀行今年以來的股價漲幅超過了四成(以下均為後複權股價區間漲幅),領跑銀行股,甚至於也遠遠超過了上證綜合指數的同期漲幅。對於A股市場來説,南京銀行最誘人的題材無疑是QFII的舉牌和持續增持,一場原本沒有什麼懸念的控股權之爭收穫的是上市銀行自身和各方投資人的多贏。

  此外,今年以來股價區間漲幅同樣接近四成的中信銀行則是根紅苗正的網際網路金融概念股。該行通過餘額寶、薪金寶與網際網路金融形式多樣的合作成為市場炒作其股價的熱點元素。在二級市場過去的思維中,銀行似乎總是站在網際網路金融的對立面、被動挨打,如今中信銀行等多家銀行正通過自己的改變向市場傳遞正能量:銀行一樣可以借助網際網路實現金融創新。

  在同樣的時間段,實現了區間漲幅超過30%的北京銀行也主動擁抱網際網路,從而引發二級市場對其重新估值。借助外資股東ING集團在直銷銀行領域的經驗,北京銀行在業內最早上線了直銷銀行,此外,該行與小米手機充滿想像空間的戰略合作,也曾激起二級市場股價的“放量漲停”。

  反觀幾家今年以來不受二級市場“待見”的銀行,它們的主業並未跑輸同行,甚至仍佔據細分領域的龍頭地位,但現實是,在投資者眼中“誰過於執著于傳統領域,誰就輸了”,儘管“你確實是一家很不錯的銀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