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制度建設有望迎來實質性推進
- 發佈時間:2015-07-28 01:13:17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張恒
新三板指數低位徘徊,最能代表新三板流動性的指數“三板做市”27日成交額僅為9514萬元,是該指數成交額首次萎縮至億元以下,並創出指數推出以來新低。
業內分析認為,對制度紅利觀望情緒漸濃,以及二級市場供求失衡是導致新三板陷入流動性冰點的主要原因。業內對相關政策落地的呼聲開始升高。
流動性冰點
掛牌公司及做市公司家數猛增與成交額持續萎縮形成鮮明對比。截至27日,新三板掛牌公司家數為2901家,已將主機板、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甩到身後。但掛牌公司家數猛增並沒有帶來成交活躍,三板做市指數成交量反而持續萎縮,並於27日跌破億元。
“下半年以來,關於新三板討論的關鍵詞似乎就只有流動性一個了。”有主辦券商對記者表示。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髮現,目前業內將新三板市場陷入流動性冰點的原因主要歸納為兩類。一是做市商作用並沒有充分發揮。有PE人士説,做市券商此前拿到的低價股票隨著指數調整而貶值,尤其是一些規模相對較小的券商便不能繼續承擔股價下跌風險,不得不進行短期拋售套現。“市場流動性不斷縮水的過程中,反而是本應提供更高流動性的做市股票成交量跌得更快。”前述人士分析指出。
二是政策觀望情緒日益濃厚。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券商處獲悉,一些做市商急於拋售的重要原因便是新三板二級市場買盤的極度稀缺,而這與政策預期關係密切。
有分析認為,新三板遭遇流動性困境的本質原因是政策落地不及預期。“倘若二級市場流動性得不到滿足,必將對持續火爆的定增市場帶來影響。”有私募人士指出。
制度紅利待釋放
有業內人士表示,分層制度、轉板制度、競價交易制度、引入非券商專業機構參與做市及降低投資者門檻等所有的政策均亟待加速推進。據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相關部門已經確認在下半年落地的政策主要包括分層、轉板試點、做市商擴圍等幾方面。有券商人士建議,在擴容做市商陣營的同時,是否可以考慮擇機建立“競爭性做市+競價”的混合交易制度,以解決相關方面的道德風險。
廣發資管相關人士認為,流動性冰點之下,實際上一些積極跡象也同步顯現。
“比如,目前新三板的定增定價已更理性,減少出現定價過低差價過大的情形,同時新三板的制度建設有望迎來實質性推進的時間節點”。
除政策呼聲外,一些來自其他方面的積極努力跡象正在顯現。比如掛牌公司主體層面,自6月新三板指數大幅下跌以來,部分大股東開始祭出“增持”或“停牌”的運作方式,向市場傳遞積極“護盤”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