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掘金遇調整 機構遭遇冰火兩重天
- 發佈時間:2015-04-28 09:55: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陳娟娟
“我現在逢人就講新三板市場的風險,反而先不講新三板市場有多好。”上海一位管著五隻新三板産品的基金經理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三板市場的風險肯定是大於主機板的,但很多投資者把三板當做主機板來炒了,“漲的時候雞犬升天,跌的時候一天二三十個點都正常。”
4月份以來,新三板市場一反3月的狂熱“牛勢”,突然出現一大波調整。與此同時,交投熱度也回落許多。今年3月份可謂是新三板的“分水嶺”。面對這樣的調整,之前進來的機構有的手握超過100%的浮盈,因此淡定地表示“洗洗更健康”,而後進場的人面對已經跌破1元的凈值心情複雜。實際上,眾多機構認為,從階段來看新三板市場的“牛勢”遠未結束,近期下跌是因為年初的狂熱上漲提前透支部分熱情,不過,新三板的調整遠不是普通投資者所想像的那麼好“扛”。
狂歡後的兩種“表情”
全國股轉系統(簡稱新三板)在2014年8月份推出做市轉讓制度,剛推出的數日成交量猛增,隨後歸於沉寂。在這樣一個容量不大的新興市場,狂歡的情緒總是很容易被挑動。去年年底時,寶盈、前海開源等深圳的“激進型”基金公司開始開發這片藍海,嘗試發行新三板專戶或子公司資管計劃,令人艷羨的賬面浮盈迅速獲得青睞。隨後,九泰、財通、興全等北京、上海的基金公司紛紛迎頭趕上;與此同時,新三板個股翻倍的造富神話層出不窮,甚至引得一些不符合資格的散戶也踮起腳尖往裏鑽。
今年3月,股轉系統推出新三板市場首批指數,即三板成指和三板做市,指數節節高升將新三板的狂歡派對推向一個高潮,成交量價齊升,一時間投資圈無人不談新三板。不料,4月7日以來,新三板做市指數從當日最高點2673.17點一路狂泄至昨日最低處1885.52點,二者之間跌幅達30%。三板成指則由4月7日的2134.31點下跌至1755.27點,跌幅也有18%。
“現在什麼公司都在發三板産品,什麼人都想進來撈一把。”上述基金經理説,其實三板市場的走勢遠沒有結束,才剛開始,只不過比預期的稍微快一點。“沒想到一個月就翻倍了。我們想像的是緩慢上漲,沒想到一下子100多只産品就出來了。”作為最早進入市場的一批機構投資者,他連續用了兩個“沒想到”強調新三板狂歡來得如此措手不及。
該基金經理所在的公司新三板業務十分亮眼,三板産品規模達到9億元,他目前則掌管著五隻新三板産品,規模大約有4億元,最早發的一隻資管計劃四個月已經浮盈150%。與此截然不同的是,業內人士透露,今年1月份開始不少公司扎堆發産品,但現在有些産品凈值已經掉到1元以下。
“因為四月份調整了一波,所以三月份之後發的産品業績會分化。”前海開源基金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付柏瑞表示,這一輪調整很健康,“洗洗更乾淨”。“其實這是好事,三月初的那種漲法太瘋狂了。因為新三板是註冊制,但很多人根本不理解註冊制的意義。註冊制的市場風險大於審核制。如果跌的時候成交量下降也好,説明大家都不肯賣。”
流動性成“命門”
“流動性是新三板最大的風險,這是投資者首先要考慮的。”付柏瑞認為,三板市場未來一定會有很多僵屍股,主要體現在協議轉讓中,券商不肯做市,公司又融不到資,投資者一旦接盤很難退出。他親眼目睹創業板出世,“這麼多年看著創業板從900點漲到2900點,期間監管層也曾經無數次站出來提示創業板風險。2012年底的時候創業板也跌到很低的點位,作為有經驗的機構投資者,我們知道一個新市場是如何逐漸成熟的。我認為,這個過程會在三板市場複製。”
一位只做新三板投資的機構投資者也告訴記者,他做三板投資時最注重公司的流動性,基本上買的都是做市指數成分股,必須有做市商,賣的時候至少可以和做市商做對手盤。第二是選股,不選太小的公司,市值要相對大。“我們80%以上的倉位投的標的基本上流通市值都在5億元以上,漲上來之後個股的流通市值都在10億元以上。我現在基本不碰協議公司,不方便研究,也容易踩‘雷’。相比做市公司來講,協議轉讓的公司風險更大。現在跌了一大波之後倒還好,股價都比較平穩了,説明大家不是在往裏面涌了。”
4月份以來,新三板告別了過去“漲多跌少”的喜慶紅,逐漸演變為漲跌互現的格局,甚至有時候是漲少跌多。當年的創業板也曾走過一樣的路徑,普漲一波之後跌下來,以後的每一波上漲的範圍會相對更小。部分機構投資者告訴記者,三板也會走出一樣的路線,這就是篩選的過程。強者恒強,弱者恒弱。一兩年之後再來看這些股票的走勢,會分化得非常厲害。
那麼,如何在這樣一個即將高度分化的市場中挑選靠譜的個股?付柏瑞對記者表示,三板市場對於創業板來講,是“黑馬”市場,一定要選市場裏的白馬,也就是三板市場最優質、未來最有可能成為藍籌的公司。“三板市場未來會很像香港市場的特徵。做市指數的市盈率是高於協議轉讓的,大股票會更貴,因為流動性就是溢價。”他認為,只要後續還有産品要建倉,這些藍籌就會是必選標的。
此外,他透露,由於子公司資管計劃的特殊性,目前他的思路是抓兩頭,一半是可能成為藍籌的優質標的,一半是未上三板的擬掛牌企業,“這個優勢是拿到的價格比較便宜,角色類似于創投,畢竟PE還是最賺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