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2日 星期四

財經 > 美股 > 中概股 > 正文

字號:  

唯品會9天市值蒸發370億 暖冬為閃購之死買單?

  • 發佈時間:2015-12-02 07:1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郭曉偉  責任編輯:楊菲

  下半年,中概股一直攪動著資本市場敏感的神經,而唯品會則用另一種姿態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多事之秋。

  11月13日,唯品會發佈業績預警:2015年第三季度營收為86億到87億元,年增長為61%到63%,而此前的預計是,年增長為71%到74%。

  當天,唯品會股價應聲而落。數據顯示,11月13日,唯品會以13.60美元收盤,跌幅26.96%。11月14日,唯品會股價再次下跌8.09%,報收12.50美元,且盤中還開出近3年最低價12.02美元;距其22.31美元(11月4日盤中最高價)的股價,也僅僅過去了9個交易日。

  換句話説,9個交易日,唯品會市值蒸發了約5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70億元)。

  “營收相較于預期有所減少是由於今年溫度偏暖造成消費者減少了價格更高的秋冬衣物的購買。”對於股價斷崖式大跌,唯品會方面這樣解釋。

  國內電商催熱的雙十一購物節剛結束,各大平臺都大賺一筆。按正常邏輯,唯品會三季報不應如此難堪。所以,唯品會的這種解釋也遭到了同行京東的“打臉”。京東商城CEO沈皓瑜則表示,“公司服裝品類的銷售額未受天氣方面的影響”。

  11月19日,唯品會正式發佈三季度業績公告,果然如預警所言,營收13.63億美元,同比增長54%,繼續延續上季度同比增長下滑的趨勢。

  如果唯品會股價暴跌是元兇是“暖秋”的話,那麼遠在大洋彼岸的機構對“氣候變暖”的預判則更為精準。

  和諸多中概股一樣,唯品會也沒有逃脫被做空的命運。今年5月,MFR發佈了一篇標題為《唯品會:你們發的財報我們不買賬》的報告,從收入確認的方法質疑唯品會的財務數據存在問題。隨後,有超過五家律師所發起集體訴訟,對唯品會財務數據提出質疑。

  至於唯品會為何會上演市值蒸發的大戲?資本市場説法不一。

  美國資本市場有觀點認為,經濟環境的不景氣、消費相當萎縮儼然已經成了看空唯品會的主要原因。國內市場的反應也很能説明問題。“供應商製造出來的産品,並不是天生的庫存。唯品會的高速增長期,大部分庫存已經被消化。”一位行業研究人士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唯品會要認清楚這個現實。

  唯品會從閃購模式中成功切走一大塊蛋糕後,天貓、京東等競爭對手也開始佈局閃購。上述行業研究人士表示,憑藉著天貓、京東龐大的用戶群和較為成熟的客戶體驗,買家的分流也成為阻礙唯品會跳躍式增長的大山;因此,唯品會的使用人群和流量,也已經不能成為唯品會業績大漲的有力支撐。

  相比宏觀觀點,財務數據或許更能説明問題。從2012年一季度到2014年四季度,唯品會活躍用戶由100萬飆升到了1220萬,其訂單數也由310萬份上升至3530萬份;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唯品會在活躍用戶和訂單數的增長上“天花板”效應已經顯現。以今年三季度為例,在活躍用戶增長20萬人的基數上,訂單量卻下滑10萬份。

  另外,一直困擾電商平臺的假貨危機也給多事之秋的唯品會“補了一槍”。

  11月25日,有媒體報道稱,唯品會涉嫌銷售假冒奢飾品。這甚至還引發了唯品會會不會淪落為下一個聚美優品的討論。之後,唯品會方面強勢回應,“報道失實,將啟動法律程式維權”。

  遭機構做空、業績增速放緩、市值大幅蒸發、陷賣假貨風波,哪一個會成壓倒唯品會的最後一根稻草?氣候變暖,遲到的冷空氣到底該不該為唯品會閃購神話之死買單?

  中國經濟網記者聯繫到唯品會相關方面負責人,對方電話無法接通。

   唯品會財報受質疑

  上市三年半,唯品會一直憑藉著高光表現享受著美國資本市場的青眼。但是,中概股紛紛回歸A股的今年,不經意卻成了唯品會的“渡劫”年。

  和諸多的中概股前輩一樣,今年5月份,唯品會迎來了美國做空機構舉辦的“成年禮”。

  5月上旬,做空研究公司MFR發佈了一篇標題為《唯品會:你們發的財報我們不買賬》的研報;研報用收入確認的方法來質疑唯品會財務數據存在問題。

  面對質疑,唯品會反應十分靈敏,立刻拿出了財務報表應對。

  然而,MFR在5月29日再次發佈資訊,拋出了一個新問題,即唯品會在收入確認上到底該採用凈額法還是全額法計算的問題。在MFR看來,不同的計算方式將直接影響股票的估值,在全額法計算之下,唯品會2014年收入將是接近38億美元,而在凈額法計算之下,唯品會的收入將是僅僅不到10億美元。

  不過,唯品會的麻煩並沒有結束。

  截至6月21日,已有超過五家律師所向唯品會發起了集體訴訟,而這五家律師事務所幾乎是中概股遭遇做空過程中發起證券集體訴訟的常客,比如美國律師事務所Milberg LLP,美國霍華德史密斯律師事務所(Law Offices of Howard G. Smith)等。

  而五家律所幾乎有一個共同的指向,就是唯品會到底應該按照全額法還是凈額法進行收入確認的問題,而追究這一問題的根源,幾乎也一致性地來自於MFR在5月29日的做空報告。

  三季報引發市值雪崩

  説起唯品會市值蒸發最直接的嫌疑犯,必屬三季報無疑。

  11月13日,唯品會發佈業績預警,預計第三季度營收約在86億至87億元人民幣之間,以中間值計算,同比增長62%。而唯品會此前的預期為91億至93億元人民幣之間。更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是,唯品會首次出現環比業績下滑,打破了其持續14個季度營收增長的紀錄。

  數據一齣,唯品會股價應聲下落。當天,唯品會股價報收13.60美元,跌幅達到26.96%。要知道,僅在7個交易日前,唯品會盤中還開出了22.31美元的高價。

  11月16日,唯品會股價延續下滑趨勢,報收12.50美元,跌幅8.09%,盤中還開出了階段性最低價12.02美元。

  換句話説,短短9個交易日,從最高值到最低價,唯品會市值蒸發約57.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70億)。

  11月19日,唯品會正式發佈三季度業績公告:營收13.63億美元,同比增長54%,繼續延續上季度同比增長下滑的趨勢。

  而唯品會官方對此的解釋是,由於今年秋天氣溫相對較高,導致換季服裝銷售量下滑。

  電商觀察員魯振旺就認為,唯品會的説法有一定的道理。“今年入秋以來,南方出現的暖冬天氣確實讓唯品會的業績雪上加霜,不同於京東的受眾,唯品會的主要消費人群集中在南方。”

  誰殺死了閃購神話?

  但是,唯品會的在這種説法還是遭到了同行的打臉。

  雙十一剛結束,各大電商平臺都紛紛公佈自己的戰果,阿裏、京東在服飾領域的成交量上都刷新了歷史記錄。雖然三季報數據也不是很理想,但京東商城CEO沈皓瑜卻稱公司服裝品類的銷售額並沒有受到天氣方面的影響。

  那麼,到底是什麼殺死了唯品會曾經創造的閃購神話?

  眾所週知,唯品會的閃購模式是去庫存的一把利器,也正是這種模式讓唯品會在過去的兩年中所向披靡。而服裝行業的高庫存,客觀上為唯品會的業績爆發提供了支撐。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曾表示,2012-2013年,正是國內服裝産業嚴重過剩的時期,無論是國産品牌還是在國內比較大眾化的外資品牌,都出現了因庫存超高而大量清倉的現象。

  根據《經濟日報》日前發佈的數據,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服裝行業産成品資金為904.5億元,同比增長4.5%,比上季度下降2.0個百分點,連續3個季度保持下降態勢,且庫存增速連續2個季度低於主營業務收入增速。

  整個行業庫存增速不斷下滑,唯品會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客戶群增長乏力

  另一個更能證明唯品會天花板效應的説法是,客戶群達到一定基數後,高增長已成為歷史。

  統計數據,2012年一季度,唯品會活躍用戶100萬,訂單數為310萬。到了2013年二季度,唯品會活躍用戶量已經上漲至350萬,總訂單數突破千萬,達到1100萬。這種迅猛的趨勢一直延續到去年三季度。

  2014年三季度,唯品會活躍用戶為950萬,僅僅比二季度增加了20萬;總訂單數為2550萬,比上一季度減少了80萬。

  相應的,在總營收方面,唯品會增長乏力的現象也十分明顯。數據顯示,2014年三季度,唯品會總營收比二季度增加了0.53億美元。

  而今年三季度的財報,則成了唯品會業績的拐點。

  數據顯示,三季度唯品會活躍用戶為1460萬,比二季度增加了20萬;訂單量為4480萬,比二季度減少了10萬單;三季度總營收13.63億美元,比二季度下滑了0.91億美元;凈利潤方面,唯品會三季度凈利潤5000萬美元,比二季度下滑了1440萬美元,下滑幅度約為22.36%。

  除了活躍用戶量微漲外,其他三項數據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另外,中國經濟網記者還發現,三季度唯品會活躍用戶的增長幅度1.40%也是15份季報的最低點。

  閃購模式無痛點?

  除增長乏力外,唯品會擅長的閃購模式也成了部分用戶口中的“槽點”。

  由於唯品會産品結構的原因,和聚美優品一樣,其實際用戶多為女性。唯品會20分鐘清空購物車的做法,讓很多女性用戶很是糾結。

  在校大學生王蘇菲(化名)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在網上買東西,一般都會挑很久。好不容易挑完,時間也就差不多了,只能急急忙忙結賬。很不喜歡壓迫性強的購物體驗。”

  一位唯品會的用戶還表示,特賣模式或許並不是那麼回事。“之前在唯品會上買了特賣的産品。貨到後,通過在別的電商平臺比對發現,其實商品本來的價格基本就那樣,只是唯品會標高了價格,做出了折扣。”發現問題後,該用戶最後選擇了退貨。

  “去庫存,一般以付款成交為準。比如,一個産品庫存是剩下5件,而有6個人下單。如果前6個人下單不成交的話,該産品就會顯示無庫存,這樣就達不到真正去庫存的目的,所以唯品會選擇了這種限時交易的辦法。”一位長期從事電商行業的分析人士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這種交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費者的網購速度。

  他還表示,同樣,這還決定了唯品會要面對相對較高的退貨率。

  電商難逃的“假貨劫”

  除了以上幾點外,也有部分用戶質疑唯品會有售假行為。

  “雖然唯品會宣稱賣的都是庫存,但有時候買到的商品跟正品差距太大,看起來真的很像假貨。”一位網購用戶表示。

  唯品會也確實曾多次被媒體曝出涉嫌售假。

  今年4月份,消費者齊女士反饋,其在唯品樂蜂網購買的面膜包裝並無進口化粧品批准文號或檢驗合格證明,也未發現該商品進口化粧品衛生許可批件號。隨後,唯品會回應稱,被查産品已下架。

  4月底,唯品會還和聚美優品上演了撕逼大戰,紛紛指責對方賣假貨。

  9月份,一唯品會用戶投訴稱,唯品會賣的CK腰帶疑是假貨,剛用了1個月不到就開膠,起層了。在和客服多次溝通後,對方只承認倉庫保管有問題,防潮沒做好,後來也沒有解決。

  11月中旬,有媒體報道稱,唯品會消費者曝出購買的南韓進口粉餅中竟然夾帶一篇中文報紙碎片。

  不久前,還有媒體曝出唯品會涉嫌售賣假冒奢侈品,被多數人士解讀為唯品會正品神話的終結。這也讓身處多事之秋的唯品會,再次站在了聚光燈下。

  不過,隨後唯品會方面強勢回應,稱該報道嚴重失實,並已啟動追究法律責任的程式。

  上述行業分析人士表示,“相比資本市場的做空,電商售假的消息更能攪動網購者的神經。如果這次的假貨事件處理不當,唯品會可能會陷入更深的危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