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虹控股8月2日晚間發佈公告稱,公司與中海恒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恒”)、國新(深圳)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新投資”)簽署《海虹企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資産重組之框架性協議》(以下簡稱“框架協議”)。
海虹控股介紹,交易方案有可能導致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發生變化,公司與國新投資或其關聯方擬成立合資公司或其他合作方式可能會涉及重大資産重組,不涉及發行股份和募集配套資金。三方同意具體交易方式可根據交易進展隨時進行調整。
海虹控股表示,上述框架協議僅為交易各方對本次重大資産重組事項的初步意向,並非最終方案。
5月11日,海虹控股發佈了《關於股票交易價格異常波動自查停牌公告》,公司2017 年5月8日、2017年5月9日、2017年5 月10日)日收盤價跌幅偏離值累計達到20%,其中5月9日、5月10日連續兩個交易日跌停。尚未復牌,海虹控股5月16日便發佈了重大事項停牌公告。
在外界看來,海虹控股此次停牌進行重大資産重組或為“自救”。
據了解,海虹控股于2000年進入醫藥電子商務業務,公司擬以藥品集中招標採購為契機,深入介入中國醫療體制改革;公司于2009年又開展醫保基金智慧審核業務,該業務是公司借鑒國際領先的 PBM(即醫療福利管理)模式,經多年努力研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醫保基金智慧監管平臺和醫療品質控制與服務平臺。此外,公司還司以新健康項目為核心,圍繞醫藥福利管理業務深化推廣個人業務服務模組,開發完善新健康相關移動網際網路工具。
但新業務並未給公司帶來實質的業績。同花順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截至2016年度,海虹控股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均為虧損。海虹控股發佈的2017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今年上半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7000萬元至虧損8000萬元,去年同期為虧損5567.8萬元。海虹控股介紹,報告期內,公司在醫保基金智慧審核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醫療大數據資源開展醫保支付評審、智慧醫療等多項業務,公司業務的推進及延伸導致銷售費用及管理費用持續增長,而主營業務尚未形成規模收入,公司預測2017年半年度的凈利潤為虧損。
數據顯示,停牌前,海虹控股的收盤價為24.93元/股。按此價格計算,今年以來,海虹控股股價跌去了40%。
隨著公司二級市場股價的走低,海虹控股的員工持股計劃亟待解套。海虹控股2017年5月份發佈了《關於2015年員工持股計劃屆滿的提示性公告》。據海虹控股介紹,公司于2015年12月31日披露了《關於2015年員工持股計劃完成股票購買的公告》,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光大保德信-詩與遠方海虹員工持股一期資産管理計劃已通過二級市場買入海虹控股股票587.1627萬股,均價34.058元/股,佔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0.65%。員工持股計劃所購買的股票鎖定期為自 2015年12月31日起12個月,存續期為18個月。截至目前,光大保德信-詩與遠方海虹員工持股一期資産管理計劃尚未賣出所持有的公司股票587.1627萬股。
按照公司停牌前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價計算,光大保德信-詩與遠方海虹員工持股一期資産管理計劃被套約26.8%,浮虧超5000萬元。
(責任編輯:劉露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