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博世史上最複雜的業務剝離終於有了新進展,其起動機與發電機全球事業部(下稱“SG”)找到了買家——A+H股上市公司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SH601717,HK0564,下稱“鄭煤機”)。
近日,鄭煤機與私募股權公司崇德投資共同宣佈,相關交易方已與博世達成約束性協議,收購博世SG業務。鄭煤機公告稱,擬收購SG控股的全部已發行股份,現金代價為5.45歐元(約41億元人民幣)。
據了解,博世出售SG業務計劃已久,早在2015年就開始著手剝離該業務。鄭煤機是出於何種目的去收購博世急於出售的SG業務?這塊業務對公司的價值何在?如果41億元不能買來“價值”,公司如何向股東交代?
帶著這些問題,《投資者報》記者給鄭煤機發送採訪提綱並撥打董秘辦公室電話,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説:“目前公司處於停牌期間,不接受任何採訪,一切以公告為主。”
股價幾近跌停
作為一家主營煤炭裝備的上市公司,由於煤炭市場持續疲軟,鄭煤機自2016年開始轉型,尋求業務多元化,開闢“第二主業”。去年,鄭煤機收購亞新科部分業務,開始進軍汽車零配件領域。
鄭煤機此次收購的是德國博世子公司SG控股,而德國博世是德國最著名的老牌工業巨頭之一,以生産汽車配件和家用電器等著稱。收購如此優質的資産,或許會受到資本市場的熱捧。
但令人意外的是,鄭煤機已于4月24日在A股停牌,停牌前一週(4月17-4月21日),鄭煤機A股股價出現大幅波動。Wind數據顯示,鄭煤機A股4月17日開盤價是8.72元,到4月21日以7.79元收盤,一週股價下挫約11.94%,其中僅4月18日當天就大跌9.95%,幾近跌停。值得注意的是,A股疲軟的背景下,鄭煤機已經有一年多未出現跌停。
不僅如此,未停牌的H股鄭煤機在公告發佈後,股價也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根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4月28日-5月15日期間,H股鄭煤機的跌幅為11.7%。
鄭煤機去年就花了22億元收購亞新科,今年又花高價收購博世SG業務。其如此花錢的底氣何在?過去幾年,它到底賺了多少錢?
根據2016年年報數據顯示,鄭煤機的營業收入為36億元,同比下降19%;凈利潤為3665萬元,同比增長47%。值得注意的是,近四年裏,鄭煤機的營業收入在不斷減少。記者查閱鄭煤機2013-2015年的業績情況發現,期間的營業收入分別為80億元、61億元和45億元,同比下降21%、24%和26%;凈利潤為8.4億元、1.9億元和1061萬元,同比下降45%、76%和79%。
收入在不斷減少的鄭煤機,耗資41億元購買博世SG業務,倘若沒能買來“價值”,鄭煤機如何向股東交代?
41億元買了啥
耗資41億元,鄭煤機都買了什麼?
據博世官網顯示,博世在2015年年中,就決定將SG業務從集團剝離,成立獨立的SG Holding,並且委託了全球著名的大投行MORGEN STANLEY作為賣方財務顧問在全球尋找買家。
由於電子晶片技術向全球開放,電機行業的技術壁壘大大降低,國內自主零部件企業在這一領域實力不斷提升,使得博世在電機領域的技術優勢和市場份額都大不如以往,競爭壓力不斷增大。
引人注意的是,博世SG業務只有中國區賺錢,而在全球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德國地區),博世SG業務處於鉅額虧損狀態。未來新能源車替代傳統燃油型機車已成市場趨勢和普遍共識,無人駕駛也正在谷歌、特斯拉等一眾科技大佬和福特等傳統汽車廠家的主導下蓄勢待發。SG的業務顯然已不符合行業和博世未來整體發展戰略,同時,該業務對博世集團整體的利潤貢獻度很低,增長緩慢,所以博世早早就想賣掉SG。
如此看來,鄭煤機買的是一個被博世視為屬於夕陽産業、從集團剝離存在鉅額潛虧的SG業務。
據了解,最關鍵的是,SG業務最核心的電子控制産品還掌握在博世手中,博世仍然以技術與核心部件供應商的身份控制已經轉讓給鄭煤機的SG業務。“此次交易包括啟停電機、一鍵啟停、48V電機及一款緊湊型轎車配套的新款啟停電機等傳統電機業務,但不包括新能源汽車電機板塊。”消息人士稱。
收購難題重重
除了購買一個“夕陽”業務以外,鄭煤機的這次收購案,還有三個難題引人注目。
第一個難題是博世SG的員工安置。按照協議,鄭煤機計劃保留SG近7000名員工以及生産基地,另外還需為全體員工支付鉅額養老金和高額福利。7000多名員工的安置問題,對鄭煤機而言,無疑是一個沉重的包袱。
第二個難題是如何達到“協同效應”。鄭煤機原先的汽車零配件業務來自其在2016年收購的亞新科部分業務,具體如表所示。
SG的主要業務是起動機和發電機,同時還有傳統汽車的啟停技術。而鄭煤機收購的亞新科業務主要集中在發動機零件領域。整體來看,能産生協同效應的是CACG I所持有的亞新科電機業務。相對來説,這一塊業務體量很小,所以所謂“與本公司現有業務相互補充,形成更好的協同效益,有效地促進雙方的業務發展”,能否實現還有待觀察。
第三個難題是SG業務如何在中國市場競爭中勝出。SG業務的主戰場在歐洲,2015年,亞洲和北美的銷售額只佔其總銷售額的25%。但在歐洲市場,SG正受到嚴重衝擊。由於其産品一貫高價,面對低價格競爭者的挑戰,SG已感受到巨大的成本壓力,歐洲市場增長放緩,未來市場份額難免會縮減。此時,巨大的中國市場成了SG最好的救命稻草。但是,如何以高價産品在中國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這也有待觀察。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