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密集“換帥” 1月41家董事長調整
- 發佈時間:2016-02-02 08:32:28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李航
掌舵人不會輕易丟棄航船。但短短新年第一個月中,已經有41家A股上市公司董事長職位發生了變更,其中21家為國有及地方國資企業“一把手”。這些人之中,有的到齡退休為後生讓路,有人是在集團間調任。有人因重組完成身退,也有些深陷牢獄,甚至歸於塵土。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月,A股只有7家公司公告董事長辭職;而從2015年1月1日至今的累計數據看,至少有210家上市公司董事長職務發生變更,其中超半數為國企,包括51家中央國有企業,61家為地方國有企業。
誰能讓執掌上市公司的董事長離職?非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莫屬。在國資改革和國企反腐並行的背景下,國資部門密集調整國企幹部,成為市場揣測“國資改革方向”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看似較為簡單的民營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更疊,則大多伴隨著股權變化或業務調整等,及為重組“讓路”。
國企密集換帥
證券時報記者統計發現,2016年1月涉及“一把手”調整的上市公司中,包括15家中央國有企業,以及黃山旅遊、三愛富等6家地方國有企業。除了中國醫藥的張本智因為“身體原因”申請辭職外,大多為央企集團內部的人事調整。
“工作變動”四個字,往往是國企上市公司董事長最常見的請辭。披露的較為詳盡的,屬招商輪船1月22日董事長變更的公告。因“實際控制人招商局集團領導在下屬公司兼職分工相關工作調整變動原因”,公司董事長李曉鵬請辭。資料顯示,李曉鵬于2014年空降至招商局擔任總經理,並兼任了上市公司招商輪船的董事長,金融出身的他去年11月擔任招商銀行的副董事長,將精力從下屬航運公司轉移至招商銀行,也是情理之中。中集集團在互動平臺上回應稱,該公司董事長變動是由於工作安排需要,避免兼職過多。
如果仔細觀察,不少國企董事長及管理層的卸任或許有跡可循。譬如中航飛機的董事長方玉峰去年12月任期屆滿3年,但公司稱“由於提名工作尚未結束”,延期舉行了董事會換屆選舉。
另一些人事調整來自於大型央企間的合併重組。去年12月,國務院批准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與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實施重組為“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年近退休的馬澤華被自然免除了原中遠集團董事長的職務。他於今年1月正式向上市公司提交了辭呈。而最近,入選央企改革試點單位的選為國藥集團旗下現代制藥董事長楊逢奇也因“工作原因”辭職,而該公司亦正停牌策劃重組,不免引發國藥係整合的遐想。
和央企換帥相似,不少地方國有企業的董事長離職,也常被市場解讀為地方國企換帥和區域國企改革聯繫在一起,更充滿著“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憧憬。
曾身兼黃山旅遊董事長及黃山風景區管委會主任職務的黃林沐,1月19日辭去了上市公司董事長職位,由原公司總裁葉正軍接任董事長。安信證券研報則稱,此舉反映了公司有望儘早實現政企的分類改革和分類監管,將進入以企業經營為前端導向、政治力量為約束力的開放式發展階段。
反腐成契機
作為重啟國企改革的2015年,對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負責人的跨領域、跨系統的調整,某種程度上被可以視為助推國資及軍工集團改革,重構內部秩序的措施。與改革攜手同行的反腐風暴,卻也成了國企密集換帥的契機。
典型案例包括“聯通教父”常小兵。去年8月他由中國聯通調任至中國電信任董事長,激發了資本市場對電信、聯通合併的想像。但在去年12月27日,中紀委宣佈常小兵涉嫌嚴重違紀,直到今年1月30日,中國電信公告稱其已辭去董事長職務。而就其辭任一事,並“無須提請本公司股東注意的其他事宜“。
實際上,在“塌方式腐敗”成中國腐敗常態的情況下,企業董事長被查往往並不代表反腐告結,反而有可能是新一輪高潮的發端,其後公司或仍將持續經歷人事動蕩。去年9月,武鋼股份董事長鄧崎琳被調查後,今年1月公司再度宣告監事會主席被刑事拘留。
值得注意的是,南方航空稱董事長司獻民今年1月15日因“個人原因”辭職。實際上,去年11月中紀委已宣告,司獻民因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而在1月初辭任長江證券前董事長楊澤柱,在已被宣佈“嚴重違紀”的情況下,公司仍稱其辭職是“個人原因”。
中紀委1月26日發佈的最新消息稱,去年中央巡視組開展了3輪巡視,實現對中管國有重要骨幹企業和中管金融單位全覆蓋。而各省市級的國資委巡視也從未停息。這令人不禁猜測,若不是紀委通知來的突然,掩藏在“個人原因”中的辭職又有多少呢?
城頭變幻大王旗
人事變動故事多,但投資者若想挖出變動背後的深意卻極為困難。證券時報記者近日致電多家任期未滿董事長就匆匆離場的上市公司,相關負責人大多以“以公告為準”而婉拒了採訪。而在投資者互動平臺等渠道上,詳細回答上述提問者更是寥寥。
這並不妨礙投資者們繼續猜測老帥離場,新帥赴任對公司的影響。前任董事長做出的增持承諾怎麼辦?領導團隊的思路和佈局是否會變化?是否影響公司重組兼併的進程?
由於規定“上市公司董事或高管三十六個月內收到過證監會行政處罰,或者十二個月內受到過證券交易所公開譴責的,都不得非公開發行股票”。在此情況下,去年來皖江物流、金宇車城多家董事長的離任,確是為公司重大資産重組“打基礎”,往往是增發提速的兆頭。
實際控制人變更、借殼後的原管理層辭職,新控股股東正式派員進駐,則透露著整合漸入尾聲。2015年,新中植係入主宇順電子,新力金融借道巢東股份上市的人事調整,單純從股價表現來説,確實短期內刺激了公司的二級市場股價。
從Wind數據來看,去年1月至今更換董事長的公司中,身處醫藥和房地産開發行業的最多,其次是紡織、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大多處在充分競爭行業。如果刨除國有上市公司,去年1月至今更換董事長的102家民營及公眾上市公司(無實際控制人的公司)中,大部分業績確實業績堪憂,江泉實業、黑牛食品等52家上市公司最新一期的凈利潤為虧損,34家已經預計今年凈利潤可能虧損或略減。
這可能是民營企業家願意“讓賢”的直接原因。但掌舵者辭職究竟是何佈局,大多投資者依舊只能“後知後覺”,霧裏看花。南通鍛壓實際控制人、前董事長郭慶去年7月20日申請辭職,公司次日在互動平臺回答投資者提問時稱,“原董事長郭慶先生是基於公司戰略發展的需要和促進公司核心管理層年輕化的考慮而辭去職務”。但時隔兩日,7月23日公司即停牌披露郭慶正在商談股權轉讓事項,隨後又停牌策劃收購廣告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