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校園蛋糕”:十余家公司主業與學校有關
- 發佈時間:2014-08-11 03:31:50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陳娟娟
一些A股上市公司,正在享受著一輪“校園蛋糕”帶來的“盛宴”。
教材、教育軟體、校訊通,甚至是學生宿舍,都成為部分公司的主營業務。而這些業務,不啻于一棵“搖錢樹”。
遑論教材壟斷發行産生的高利潤,一款英語教學軟體和一個簡單的短信發送客戶端,動輒就製造出超過40%的毛利率。
享受“蛋糕”是有門檻的。國有傳媒公司,有政策庇護,拿到了教材的發行權;而民營企業,則通過與學校和老師的“互動”,甚至是返現,打開了學校的大門。
十余家公司主業與學校有關
如新華文軒一樣,“抱著教材啃食”的上市公司,在A股市場已是屢見不鮮。
據同花順統計,目前,主營業務包括教輔教材的上市公司,有鳳凰傳媒、中南傳媒、長江傳媒、大地傳媒、出版傳媒、皖新傳媒、中文傳媒、時代出版等近10家公司。
在排隊的擬IPO企業中,讀者傳媒最大的主營業務也是代理教輔教材的發行。這顛覆了常人對讀者傳媒的印象——很多人原本以為,讀者傳媒仰仗的是《讀者》雜誌。
讀者傳媒招股書顯示,讀者傳媒是甘肅省最大的教材發行代理單位,穩居甘肅省市場首位。
過去的2013年,讀者傳媒憑藉教輔教材的銷售,獲得了2.59億元的收入。而《讀者》雜誌領銜的期刊,同期銷售收入為2.08億元。
目標客戶同居於校園的上市公司方直科技,主營業務是向學生和家長賣英語、數學等教材配套軟體。
這些軟體的主要用途,在於“採用情景教學生動演繹課本內容”。方直科技曾經自誇,它開發的《中小學英語輔助教學光碟》,“得到了廣大英語教師、家長和學生的認可。”
在方直科技上市前的2010年,單靠賣教育軟體,方直科技一年賺得營收就達6666萬元。
A股還有兩家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向學生和家長髮送短信。拓維資訊和全通教育的麾下,均有一個叫做“校訊通”的産品。
“校訊通”的商業模式極為簡單——公司將“校訊通”推廣到學校,老師利用該系統向家長的手機發送作業等通知;家長需每個月向手機運營商繳納幾元的服務費,公司再從中獲得30%-50%不等的分成。
2011年至2013年,全通教育將近96%的收入,來自於這個簡單的商業模式。而自2010年收購一家主營“校訊通”的公司後,“校訊通”便被外界視作拓維資訊的重大“亮點”。
位於武漢的道博股份,則承包了幾棟學校的學生公寓。2006年,武漢健坤物業公司被注入到道博股份。
根據健坤物業與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簽訂的《後勤服務全面合作協議書》,健坤物業每年向入住公寓的學生收取租金,同時在學生食堂提供有償餐飲服務。
高回報的校園生意
這些搶食“校園蛋糕”的公司,都從中獲得了可觀的收入。
教材發行的高利潤率無需贅言。從上市前一年的數據來看,皖新傳媒教材銷售的毛利率為43.25%,鳳凰傳媒的教材業務毛利率為28.38%,中南傳媒教輔教材的毛利率為30.86%。
招股書顯示,方直科技的核心産品金太陽教育軟體,毛利率更是高達75.55%。它自己稱,教育軟體的毛利率遠高於公司其他産品。
“校訊通”也堪稱一架“印鈔機”。拓維資訊的2013年年報顯示,包含“校訊通”在內的教育服務産品,毛利率為58.48%;去年,全通教育“家校互動資訊服務”的毛利率,也達到50.65%。
道博股份的年報披露,2013年,它通過運營管理學生公寓,收入1207萬元,其中的營業成本為638萬元,折合毛利率為47.15%。
不是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加入到搶食“校園蛋糕”的行列。拿下教材發行的上市公司,本身或其實際控制人,均係原來的新華書店或出版社改制而來。
長期以來,由於受政策保護,新華書店都行政壟斷著當地的教材發行。雖然近年來教材招投標制度逐漸推行,但新華書店的強勢地位並未受到太大影響。
一個典型案例是,2010年,一家民營企業試圖自辦發行,自行配送教材到安徽的學校。但隨後這一私自行動被當地主管部門叫停。主管部門稱,可以在安徽出版發行中小學教材的,只有皖新傳媒一家。
皖新傳媒的前身之一,即是安徽省新華書店。
方直科技的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抱上了新華書店這根“大腿”。2011年,方直科技曾説,它與部分省市的76家新華書店保持著合作關係。新華書店是其重要的銷售終端。
同時,在上游,方直科技還與老師和學校頻繁溝通。它稱,其與部分學校和教師建立了産學研聯盟關係,還定期協辦全國中小學教師優質課技能比賽,“公司産品得到教師、家長和學生的認同後,不會輕易改變”。
全通教育為鼓勵學校和老師採用“校訊通”工具,則使用了返還提成等“公關手段”。新京報記者曾採訪獲悉,老師登錄全通教育的平臺,便可以獲得“金豆”,而金豆可以被兌換成話費或購物卡。
招股書顯示,2010年至2012年,全通教育實際支付教師勞務支出848萬元、829萬元和1001萬元。
至於道博股份下屬的健坤物業,如何拿到高校學生公寓管理合同的細節,尚無公開報道。但一個細節是,健坤物業原實際控制人劉家清,曾擔任華夏學院的校董。
轉型迫在眉睫
“在相當多局外人看來,新華書店可以憑藉自有房産、教材利潤和免費政策,高枕無憂,靜觀市場風雲變幻,可如今的新華書店早已不復昔日的榮光。”2012年,一位地級市新華書店的總經理感慨。
在該總經理看來,新華書店雖以企業的模式在運作,但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並行體”,而這導致了新華書店處在了兩難境地。
一些出身於新華書店的上市公司正在感受到市場化的衝擊。
2011年,鳳凰傳媒高管曾擔憂,隨著教材出版和發行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如果公司不能在業務結構優化、培育新利潤增長點等方面取得突破,一旦未來在中小學教材投標過程中落標,將失去重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
由此,近年來,一些國有出版傳媒公司開始謀求轉型或多元化發展。比如,鳳凰傳媒開始做數字出版、遊戲和影視;除拍攝影視劇以外,時代出版還開始做少兒教育類APP、做收費電視節目,以及打造一個FACEBOOK式的社交平臺。
掘金校園的民營企業,也在轉型追逐更大的市場。他們的優勢在於,前期累積了大量學生用戶資源。方直科技今年正在發力線上教育,其一個優勢正是“線下有600萬的客戶”。
全通教育和拓維資訊,也在向其原本的“校訊通”用戶,推廣其線上課堂等産品。
與這些民營企業相比,那些出身“新華書店”係的上市公司,在轉型路上常有“貴人相助”。
比如,鳳凰傳媒公開表示,政府在與其合作時,會給予很大的優惠,“建設文化地産的過程中,政府補貼力度相當大”,“同樣一塊地,拿下來的成本可能只有別人的五分之一”。
去年的年報中,長江傳媒稱,其轉型升級獲得政府強力支援,當年獲各種項目扶持資金4000萬元。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