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股價暴漲暴跌成謎 産品叫好不叫座
- 發佈時間:2015-07-28 07:13:39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楊菲
7月21日,奧林匹克公園北園內,身著西裝和襯衫的漢能員工們在利用自家公司發電産品供電的集團總部裏忙碌著。
不遠處清潔能源展示中心,一個巨大的太陽模擬模型懸挂中央,展廳從能源成因,到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展示著人類利用能源的演變過程和漢能對能源利用的研究與專注。漢能認為,能源利用的未來屬於太陽能。
漢能以未來能源領導者的形象,平靜地矗立在北京城的城市之肺中。然而,這家公司近期卻上演了跌宕起伏的大片,從3月份黑馬首富、港股市值第一到兩個月後半小時股價暴跌近50%,再到7月份被強制停牌,叫板香港證監會等,一切都讓漢能這個明星公司蒙上了一團迷霧,漢能怎麼了?
股價暴漲暴跌成謎,李河君持股比例高
自滬港通開通半年以來,漢能薄膜發電(以下簡稱“漢能薄膜”)股價上演了一段過山車行情。
去年11月17日,連接大陸投資者和港股上市公司的滬港通開閘。此後,漢能薄膜從不足2港元的股價一路暴漲,到今年3月,觸碰9港元高點,市值超過當時的港股標桿長江實業。其間,其曾是滬港通第一重倉股。
對此,漢能薄膜及其母公司漢能控股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認為,股價的變化是因為香港投資是短期投資,香港人不懂漢能。滬港通之後,內地很多素質層次比較高的投資者讀懂了漢能,知道薄膜發電、移動能源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據香港媒體報道,今年3月5日,漢能薄膜股價一度超9港元,以最高價計算,市值高達3778億港元,超越3545億港元市值的長江實業(00001)。據長年關注港股行情的投資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漢能薄膜超越作為港股標桿的長江實業,著實讓市場震動,但這也引來了外界以及監管層的質疑。
直到今年5月20日上午,漢能薄膜股價突然跳崖式下跌,不到半小時內暴跌47%,而後緊急停牌,股價數字停留在3.91港元。
外界猜測股價暴跌的原因是控股股東股權質押、遭對衝基金做空、大客戶離場等。
在7月份被香港證監會強制停牌後,漢能薄膜的申訴公告中提到,5月20日股價大幅波動的原因,乃基於一家公司設備購買方,可能不會進行與本公司所訂立有關BIPV生産線設備的銷售合同所致。同時表示,已在公告發佈之日收到包括新華聯、內蒙滿世兩個設備購買方對於合同的書面確認書,但並未收到寶塔設備購買方的銷售合同。
原因是否如此,還要等待香港證監會的報告。
在5月暴跌前,漢能薄膜股價從2011年8月份到2015年的3月份期間,便從低點的0.150港元狂飆到9.07港元的歷史最高點,在不到4年的時間裏猛翻將近60倍。
而在這之前,就有媒體質疑,李河君不是靠太陽能賺錢,而是靠股價發家。漢能比較少見的回應,稱漢能過去20年一直在做清潔能源,堅持實業。截至當時,李河君及一致行動人沒有減持股票,沒有套現獲利。
漢能股價暴漲是“市場交易因素”還是“公司經營因素”尚有爭論。但不可否認,漢能薄膜的大股東持股比例高,市場上交易的籌碼偏少。英國《金融時報》對漢能股價在尾盤10分鐘暴漲提出了質疑,其報道還指出,漢能薄膜與其母公司漢能集團之間存在異常密切的商業聯繫,即大量關聯交易支撐著大部分營收。
叫板香港證監會後為何又馬上服軟
暴跌後一週,漢能薄膜引來了香港證券監管機構的調查。
5月28日,香港證監會在官網發佈公告稱,已就漢能薄膜發電集團有限公司的事務進行調查,有關調查仍在繼續。7月15日,港交所再發公告稱,接到香港證監會指令,于當天即時停止漢能薄膜發電股份的買賣。
面對強制停牌,漢能薄膜一邊叫板,一邊“妥協”。
7月16日,漢能薄膜公告稱,香港證監會要求其停牌的決定,是不公平、不合理的。漢能薄膜要求取消證監會此前指令,並尋求儘快恢復股票交易。在此之前,香港證監會曾要求漢能薄膜提交包括漢能控股2011-2014年的經審核財務報表及經審核綜合財務報表,但被拒絕。
但同時,漢能薄膜也在為儘快復牌努力。7月20日,漢能薄膜公告,停止與母公司漢能控股的多項關聯交易,這是6月15日之後的第二份停止關聯交易的公告。而此前,産品大量銷售給母公司的關聯交易,也正是漢能薄膜發電被“詬病”之處。
公司叫板後又服軟,急於復牌可見一斑。
“漢能薄膜之所以服軟,就是受不了停牌的壓力,停牌拖得越久情況越麻煩。”貴人資本梁淵對記者表示。
強制停牌對公司的股權質押融資或産生了壓力。
梁淵認為,除非這只股票復牌,否則可以認為這只股票“死”掉了,但是等待復牌的時間成本、財務成本會被累計得非常高,抵押給銀行的股票也是這個道理。
他説,銀行給企業的貸款不會受停牌的影響,但股票質押來的貸款在股票復牌之前價值等於零,現在場外交易也不能做,這些股票只能躺在銀行的賬戶裏。
“現在停牌了,缺乏流動性,即使可能交易也幾乎沒有人接受這些股票。所以銀行等部門需要和公司協商這些股票的處理方法。”梁淵表示。
而其他影響或在未來顯現。被香港證監會勒令停牌,拒絕提供資料,曾出現嚴重後果。2012年8月,港股上市公司中國高精密,因“業務涉及國家機密”拒絕向審計機構披露業務資料,被香港證監會勒令停牌。至今仍未復牌,停牌時間已經長達近三年。
北京市問天律師事務所主任張遠忠也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香港是法治社會,尤其是證券市場,具體原因需要調查核實。但是如果很嚴重,就會按照香港證券法及相關規定,處理高管、行政罰款甚至退市都有可能。
關於漢能薄膜的調查結論,需要香港證監會來公佈。但據上交所公告,由於漢能薄膜發電將於7月27日起從恒生大型綜合指數剔除等原因,根據滬港通試點辦法等文件的相關規定,自7月27日起,漢能薄膜發電將不得通過港股通買入,但可以賣出。
産品為何叫好不叫座
有報道指出,自2010年以來,漢能幾乎全部148億元營收都來自向母公司銷售設備。據漢能薄膜2013年報顯示,這些合同中只有35%已經結算,剩餘的都被列為應收賬款。
那麼,漢能為何要進行如此多的關聯交易,並拒絕提供母公司上述年份的財務報表?這或與下游市場需求弱,無法形成有效規模,從而降低成本有關。
關於薄膜太陽能技術,通俗地説,就是把太陽能發電電池做成類似薄膜的形態。多名光伏行業從業者對新京報記者表示,薄膜太陽能優勢明顯,輕薄、柔性強,但目前還不是光伏主流技術,早期技術更加成熟的晶體硅光伏電池也面臨疲軟。
卓創資訊光伏分析師孟鵬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目前薄膜的市場佔比比較小,國內只有漢能産量大,可以形成規模化生産。國際上也有幾家公司在做薄膜,但是量産的不多,因為成本太高了。孟鵬認為,薄膜現在最主要的問題,還是要把轉換效率提高,降低生産成本,才能在與晶硅的競爭中佔有優勢。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薄膜太陽能的大方向是很好的,押寶並沒有錯,但是方向是否正確與公司運營並不完全是正相關的。
林伯強告訴記者,現在比較困難的是,光伏要靠分佈式應用才能賺錢,要讓終端消費市場接受和買單。
據記者了解,漢能正在通過明星效應(姜昆家、王菲家),進行個人家庭發電供電産品的推廣。
林伯強同時也表示,分佈式又面臨著多種問題,包括電價改革、物理空間的限制。
電價方面,國家對自己發電自己用、多餘電量賣給電網的行為有明確的補貼政策。但是除了手續繁瑣之外,能夠得到的補貼並不多。
“一年節省3000,我一定不買,如果一年節省30000,我一定投資”,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據記者了解,全國已有多位家用發電先行者進行投資嘗試,第一期投入多為三萬到四萬元,年收入從幾百元到3000多元不等。
物理空間方面,我國農村是獨立住宅,但是農民並沒有錢進行第一筆投入。城市居民有錢投資,但是都是高層住宅,很少有獨立住宅。林伯強説,這些不是漢能的問題,是政府和環境的問題,漢能無法讓所有人住上獨立住宅,也無法給農民每家每戶提供一筆投資。
林伯強最後強調,漢能的方向是對的,只是走得太快,攤子太大,沒有考慮終端市場的需求和現實。“當年的尚德,就因為太快,産業鏈太長,倒下了。應慢慢來,等終端市場配套起來,等待市場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