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坐莊”創業板: 昨日抬轎 今日踩踏
- 發佈時間:2015-08-03 08:36:00 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劉小菲
7月初,A股市場頻現千股跌停慘況之時,一則對話截圖在機構投資微信群中流傳,讓人忍俊不禁。
女:師兄,有機構想開盤就在跌停板上賣出重倉股嗎?
男:怎麼啦?
女:我們可以提供快速通道,就是原先開盤時用來搶漲停板股票的業務。
這不是笑話,在創業板神話被打破之時,基金經理們擠破腦袋想在跌停板上賣掉重倉的創業板股票,但現實是直接打九折一般也無法出手。
在前期的A股驚魂之技術性復盤系列中,筆者指出A股期貨市場化、絕對杠桿過高、內在多空機制嚴重失衡等系統內在的不穩定性是本次市場系統性崩潰的根本原因,場外配資黑洞是加劇系統性崩潰的連環爆殺手,中國中車這一龍頭股開始暴跌是A股系統性崩潰的第一張骨牌。
沿此市場崩潰的鏈條梳理,創業板的崩潰可以視為推倒A股的第二張骨牌。其實,機構投資者尤其是公募基金在創業板崩潰之後的窘境一開始就註定了。舞會很精彩,誰也不願意離場,而當音樂驟停火災發生時,大家又蜂擁到門口,踩踏的悲劇由此發生。
創業板的新坐莊時代
2012年12月,創業板指數在跌到歷史最低點585點後,公募基金對創業板持倉不斷升高,這不經意中開啟了A股迄今為止最為轟轟烈烈的泡沫化進程。
創業板神話是市場上分歧最為嚴重的現象,泡沫崩潰之前嚴重打擊了價值投資者的三觀,而其崩潰又讓鼓吹網際網路創新的80後基金經理們跌下了神壇。
本輪牛市以來,創業板更是如虎添翼,2015年初創業板指數為1429點,6月5日達到歷史最高4038點,上漲182.58%。而同期上證指數上漲58.93%,創業板漲幅是上證指數漲幅的3倍多。
在此轟轟烈烈的上漲背後,公募基金儼然成為了創業板的新莊家,持股集中、抱團抬轎等現象一直為市場所詬病。
第一財經統計顯示,2015年3月底,公募基金的重倉股中創業板市值佔比為17.85%(加上中小板佔比合計為37.96%),到了6月底該數值升為20.2%。這是什麼概念呢?這樣的比例遠高於創業板在滬深兩市中7%左右的市值佔比。
從另一個維度觀察,公募基金持有的創業板佔比也是很高的,2015年3月底,基金重倉股中創業板持股市值佔整個創業板流通市值的9.49%。也就是説,創業板流通市值中10%的籌碼被公募基金持有。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統計的口徑僅僅是公募基金的重倉股,公募基金全部持有的創業板流通比例更高。
個股神話的背後:以二季度為例
創業板股本小、流通市值比例低,為公募基金抬升其股價提供了天然的條件。
在集中持股之下,加上網際網路創新引領一切市場概念時,也就不難理解創業板市值從2014年底的2.19萬億上升到6月底的5.13萬億了,有126隻創業板個股在年初到6月5日期間漲幅在2倍以上,5倍以上的有17隻,暴風科技漲幅達22.5倍,中文線上和樂凱新材則各達到13倍。
從基金抱團角度看,以基金二季報披露的創業板重倉持股為例,在基金重倉的344隻創業板股票中,有196隻股票被1~5隻公募基金持有,佔比過半;有81隻股票被10家以上的公募基金持有; 其中東方財富(300059.SZ)被基金持有數最多,超過100隻公募基金同時持有該股。
而從基金持股比例上看,有153隻創業板股被基金持有流通比例在5%以上,有20隻創業板股被基金持有的流通比例在20%以上,最高的為鼎捷軟體(300378.SZ),被基金持有39.16%的流通股。(見圖2)
二季度創業板指數繼續在市場分歧中突飛猛進,在此背後是基金不斷加倉,一些主投創業板的基金甚至一日就可以募集到上百億元。
在基金一、二季度可對比的242隻重倉創業板股中,二季度基金持倉增加有168隻,佔總數一半以上;減少的有72隻,持倉不變的僅有2隻。其中萬達資訊(300168.SZ)和漢得資訊(300170.SZ)基金增持最多,增持超過7000萬股。
創業板神話的凋零
6月5日,創業板指數達到了歷史最高點,但僅僅1個月就最多跌去42.9%。從6月5日到7月31日跌幅超過50%的創業板股票達120隻,如計算其間最深跌幅,該數值會更高。
創業板神話的凋零,直接引發市場一個思考,機構投資者真的能增強市場的穩定性嗎?
從實證角度看,機構投資者對於市場的穩定性並非總是被肯定的。清華大學李志文教授等2010年在發表于《金融研究》的一篇論文《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羊群行為的差異》中,利用TopView(該軟體可以清晰看到各種投資者類型的倉位及買賣變動,于2009年初在機構的強烈抗議下被迫退出市場)發現,機構投資者的羊群行為比個人投資者的羊群行為更明顯。
其實這一現象在海外也常見,有機構1999年使用1974~1995年的共同基金作為研究樣本,發現對於規模較小的股票和成長性較好的股票,共同基金的羊群行為比較顯著。
也就是説,基金在創業板上的羊群行為推高創業板股價,也加速了創業板的調整。
在本輪市場系統性崩潰中,正是高比例持有中小板、創業板股票的基金為了降低持倉,導致了創業板的踩踏效應,而這種踩踏效應又蔓延到流動性好的藍籌股市場上,最終導致了全市場的流動性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