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一季報風險 “抱團取暖”低估值品種
- 發佈時間:2016-03-21 08:00:14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李喬宇
全國兩會期間歷來是各種因素對行情影響比較大的時期,也是市場多空分歧較大的階段,在這一時間段內,忽漲忽跌的A股演繹正是如此。我們認為,無論是註冊制有方向無日期,還是戰略新興板被擱置等,並沒有給予市場清晰的預期。目前時期,股市的信心重建,需要更加清晰、更加決斷的政策作為,更需要實實在在的制度體系的生態重建。因此,市場仍處於忐忑與迷茫的交織階段,2700-3000點的弱平衡,短時間內仍難以破局。
其實,無論是註冊制還是審核制都是“大力發展直接融資”下的一個技術性工具;同樣,即使戰略新興板被擱置了,“大力發展直接融資”也會作用與分解在中小創、主機板以及新三板上。因此,市場把“戰略新興板被擱置”被視為利好或許是個誤讀。A股市場的不成熟歷來被各界詬病,當前市場對政策的預期還處於比較混亂和迷茫的時期,還遠未到明朗的時候,這也導致了近期市場的陰晴不定、震蕩不斷。
我們前期分析認為,市場的信心重建取決於制度重建。從市場層面來看,當前影響市場信心重建的實質性因素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按照市場化原則,儘快把各項制度體系修訂與健全起來,並能給予市場充分的透明與穩定,讓投資者對市場有足夠的信任,“飽受創傷”的市場信心自然能慢慢重聚;二是,在資産荒的大背景下,通過已在進行的市場估值結構的調整,讓市場的估值水準重新具有吸引力,逐利天性難改的場外資金自然會不請自來。綜合以上兩則因素看,制度重修與完善還有待時日,市場估值水準也還沒到具有吸引力的水準。因此,當前的A股還難以形成趨勢性反彈。
“牛市聽故事,熊市講估值”。目前A股整體處於熊市階段已是不爭事實,熊市的核心投資策略是防禦,防禦最主要的取決於估值水準。因此我們認為,1月份以來上證50與中小創結構性的強弱分化,以及市場資金向低估值藍籌股抱團取暖,並非市場發生了風格輪動,而是市場追求防禦、厭惡風險與規避風險的無奈之舉,進而也表明中小創的估值壓力尚未釋放與消化充分。
目前,全部A股的TTM-PE是18倍、剔除銀行與“兩桶油”後是30倍、創業板是66倍、中小板是50倍、中證500是40倍、滬深300是11.5倍、上證50是9.18倍。在“熊市講估值”的市態下,這一目了然地告訴我們:1、全市場TTM-PE水準雖然已經趨於合理水準,但離15倍以下、能促發場外資金規模性進場具有吸引力的水準還有一定差距;2、去年“依靠講故事吹起來的”中小市值股的估值水準仍存在比較明顯的調整壓力;3、市場資金流向低估值藍籌股是厭惡風險和抱團取暖的行為,而非市場的“二八輪動”。
我們認為,當前最值得重視的並非“註冊制”、“戰略新興板”等焦點事件,而是4月份即將陸續公佈的上市公司一季報。1-2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速、進出口增速等低迷的經濟數據已經決定了今年上市公司的一季報可能“很難看”,普遍不達預期是大概率事件,甚至會出現許多報表“黑天鵝”。在4月份,年報披露近尾聲疊加一季報的不盡如人意,可能會加劇市場的結構性調整,我們之前預期A股可能會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打破弱平衡,也是基於這個因素。因此,目前市場資金流向低估值藍籌股,並非這些行業與公司開啟了新一輪增長週期,而是在於它們盈利水準相對可靠,進而凸顯出市場存量資金開始普遍厭惡風險的行為。
從市場具體表現來看,我們之前分析認為上證綜指可能會在3000點以下“悶走”較長時間。一是為了繼續迫降市場杠桿率;二是在年報與季報的催化下通過“低估值抗跌、高估值下跌”的結構化調整來降落市場整體的估值水準。
我們繼續認為,在一季報風險沒有得到釋放與消化之前,A股在2700-3000點的弱平衡箱體即使偶爾有向上突破也很有可能是曇花一現。因此,策略上繼續遵從我們之前反覆提示的“防禦性為主——調整持股結構——捕捉交易性機會”,這三點是個遞進關係,即只有防禦為上、調整好持倉結構的前提下,再來尋求交易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