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大盤分析 > 正文

字號:  

巴菲特指標教你掂量A股上行空間

  • 發佈時間:2015-03-20 07:2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小菲

  有不少人注意到“股神”巴菲特曾數度表示,任何時候衡量股市估值水準的最佳單一指標,很可能就是股市總市值與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率,因為總市值增長速度與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應該基本一致。

  記者通過梳理髮現,從2000年初至今的美國股市看,大多數時候當這一比率超過100%時,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股市危機。通常情況下,這一指標所處的最佳範疇是70%~80%,而記者注意到,2014年底,A股總市值佔GDP比例為58.5%。

  指標過高股市易跌

  事實上,巴菲特原話説的是股市總市值和國民生産總值(GNP)的比率,但因美國GDP和GNP之間的實際差異極小,因此在測算這一指標時,GNP逐漸被GDP取代。《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項指標在1999年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1999年全年以及2000年中的一段時間,這一比率接近200%,這是一個強烈示警信號,此時買股已是火中取栗。2000年,美國股市總市值/GDP總量比重高達183%,隨之而來的便是美國股市網際網路泡沫破滅。

  芝加哥宏觀投研機構比安科研究公司創始人詹姆斯·比安科在2014年2月發佈的一份圖表報告也印證了股市市值與GDP之間的關係。

  2001年網路股泡沫破滅,道瓊斯指數從高點大幅回挫2000點時,很多人都在討論重返股市的時機。但當時股市總市值仍相當於美國GDP的133%,所以巴菲特並未輕舉妄動。美國股市隨後從2000年3月24日最高的1552.87點,到2002年10月10日最低跌到768.63點,32個月下跌超過50%。

  而在2007年,房地産泡沫與信貸泡沫爆發之際,美股總市值佔GDP比重為135%。這些危機都發生在股市總市值被高估的背景下。

  根據巴菲特的分析,過去80年來,當美國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DP的比率在70%~80%時,則買入股票長期而言可能會讓投資者有相當不錯的報酬。

  在經過2008年美股大跌之後,這一指標在2009年下降到73%左右,給了巴菲特一個充分的入市理由。正如市場所看到的,美股至此迎來長牛。

  A股仍存上行空間?

  那麼,A股市場是否也遵循這一規律呢?

  首先需要確定使用GNP還是GDP。《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公開數據計算得知,中國過去16年GDP與GNP差距很小,波動在-0.78%到2.89%之間,因此基本可以用GDP代替GNP進行估算。

  2007年底,A股總市值佔GDP比重達到127%,為16年來最高值,而根據這一比率最合理區間在70%~80%間最合理的理論,127%意味著股市將走入危險期,後來的事實確實也印證了這一點。2008年滬指收于1820點,暴跌65.39%。同年,A股總市值佔GDP的比率下降到43%,已明顯低於70%~80%的合理區間;2009年,總市值佔GDP比重達到71.3%,當年上證指數反彈79.98%,重返3000點。

  從近期數據看,截至2014年末,A股總市值達到372547億,市值佔同期GDP比重達58.5%。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新股上市節奏加快,居民資産配置的優化調整,這一比率的分子增大幾率很高,截至3月13日,滬深兩市的總市值已達421081億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2015年GDP增長目標定為7%左右,相較于前幾年9%左右的增速放緩,換言之,該比率分母增幅變小。這意味著總市值佔GDP比重極有可能較2014年繼續增加,但是否能達到70%~80%範圍仍是個未知數。

  不過,有一條基本原則已經成為共識,即任何一個經濟體在給定時期內,股市總市值/GDP指標應當有一個合理的上限,超過就意味著泡沫。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