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06日 星期五

財經 > 證券 > 大盤分析 > 正文

字號:  

尹中立:投資者應拋棄短線思維 主力志存高遠

  • 發佈時間:2014-11-26 11:16:18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尹中立  責任編輯:陳娟娟

  自有A股市場以來,主力機構的一舉一動都備受投資者關注,每一輪股市行情都對應著主力機構活動的蹤跡,而主力機構的資金性質不同決定了他們入市的目的各有差異,因此,分析主力機構的動向就可以判斷市場演繹的脈絡。

  主力機構的歷史影響

  2000年之前,市場的主力機構是證券公司,因此,分析券商的資金來源及其性質就可以判斷出行情的走向。

  1999年“5·19”行情的主力機構是券商。與1996~1997年行情性質不同的是,這次行情的發動者不是地方政府,也正因如此,很多券商大肆挪用客戶保證金,還有券商從市場高價拆借資金,資金成本有些高達年息100%以上,普遍的成本是15%以上,這意味著只要股價上漲幅度低於15%左右,這些機構就出現財務虧損。2001年,在 “基金黑幕”、“銀廣夏財務造假事件”等影響下,監管部門出臺了規範市場的一系列舉措,股價停止上漲,券商紛紛出現財務危機。市場主力機構出現財務危機意味著市場危機來臨,隨後是連續4年多的熊市。值得強調的是,2001年~2005年是中國經濟表現最好的階段,上市公司盈利大幅增長,但股市卻出現熊市,股價走勢與經濟走勢出現嚴重背離,其關鍵的原因是市場主力機構出現了問題。由此可見,主力機構對市場行情的影響至關重要。

  2005~2007年牛市的主力機構是公募基金。2003~2004年,監管部門出臺一系列政策規範券商,並通過上市融資等方式補充券商的資本金,券商的財務危機得以化解,於是,股市在2005年見底。在接下來的牛市裏,市場的主力機構不再是券商,因為基金的資産規模迅速超過了券商。基金的規模在2005~2007年間從不足5000億元迅速膨脹到3萬億元以上,是當時券商資産規模的5倍以上。

  2007年出現多個月份的儲蓄存款下降,大量儲蓄資金通過購買基金的方式進入股票市場。基金經理面對大量申購資金,選擇購買藍籌股建倉,導致指數暴漲而很多散戶投資者虧錢的結局。

  2007年底,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逐漸擴大,華爾街不斷傳來壞消息,尤其是花旗銀行的鉅額虧損對國內投資者震動很大,基金只賺不賠的神話破滅,老百姓不再把大量儲蓄資金往股市裏搬。主力機構“子彈”打光了,牛市結束了,熊市又開始了。

  散戶退 機構進

  2014年7月份以來,A股市場不斷走強,上證綜指從2050點上漲到2567點,漲幅超過25%,一舉突破了2013年初的2444點高位,同時也突破了3478點以來的下降趨勢線,這些説明A股市場已經進入牛市狀態。

  對於當前的股市走勢,讓很多分析人士大跌眼鏡,因為從今年初以來經濟增長一直處於下滑狀態,GDP增長速度創多年新低,CPI一直在低位運作,PPI已經連續32個月同比出現負增長,用電量增長速度只有3%左右,上市公司盈利增長明顯放緩。

  從參與交易的證券賬戶數據看,廣大散戶投資者並不看好股市。從新增加的開戶數量看,2014年前三季度新增400多萬個賬戶,與2013年前三季度基本持平,但持倉賬戶出現明顯“異動”。正常情況下,當股市活躍時,持倉賬戶及其佔有效賬戶的比例都會上升,反之,股市下跌則持倉賬戶及其佔比就會下降。自2011年中國證券登記公司公佈持倉數據以來,該“規律”一直有效。但這個“規律”進入2014年後不再適用。2014年前6個月股市一直在2000點至2100點附近徘徊,而進入第三季度後股價強勁回升,但持倉賬戶及其佔比卻持續減少。

  中國證券登記公司的數據顯示,2014年9月末持倉的A股賬戶數為5250.22萬戶,比2013年9月底減少了167萬戶。持倉A股賬戶佔全部A股有效賬戶的比重為39.01%,比2013年9月末下降了3.07個百分點。空倉賬戶佔60.99%,比去年同期上升3.07個百分點。

  股市交易的“異常”還表現在新股發行期間。按照2014年新股發行實行市值配售,即投資者若要參與新股配售,必須事先在二級市場買入股票,否則無法進行新股申購。根據此規則,新股發行開始後,持股賬戶的比例應該增加,而事實情況卻並非如此。新股申購從7月底開始,而統計數據顯示,持倉賬戶仍然持續減少。

  更令人費解的是,每當新股發行期間,股指創新高。一般情況下,每當有新股發行,則投資者會因為把資金用於新股申購,二級市場會遭遇資金流失而走弱。但7月底開始的新股發行,每個月末進行密集發行一次,而二級市場卻不跌反漲,與以往呈現不同的特點。

  在持倉賬戶及其佔有效賬戶比例持續降低的背景下,股指屢創新高,而且每一次指數新高都是新股發行期間出現的。這説明有場外資金對二級市場覬覦已久,專門選擇二級市場資金被凍結時悄悄進場。

  但持倉賬戶數量在不斷減少,空倉賬戶數量在增加,而市場交易量和價格都在不斷上漲,説明散戶投資者在不斷退出市場,而資金量大的機構或個人大戶選擇增持股票。

  從國內外股市經驗看,散戶退出市場而大機構進場是市場見底的重要特徵。

  本輪上漲主力為何方神聖

  在持倉賬戶減少的情況下,股市交易日趨活躍,該現象或許與融資數量快速增長有關。根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0月末,兩市融資融券餘額突破7000億元。而在2014年初,兩市融資融券餘額為3465億元,增加的融資融券餘額已經接近過去4年間增長總和。在融資融券餘額中,融資業務佔比一直在98%以上,融券餘額一直在100億元之內。

  除了規範的融資業務之外,還有市場私下進行的融資業務。監管部門批准的融資標的只有500多只股票,還有2000隻股票無法進行融資業務,於是,市場中形成了對非融資融券標的的融資需求。此類業務的開展增加了股票市場的資金供給。

  但上述分析仍然不能説明問題的全部。市場總是在新股申購期間不斷創新高,説明這些新增的資金是有組織的行為,筆者猜測,可能有以下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情況是一個或幾個民間財團的集體行為。從今年股市的表現看,鋼鐵等板塊的大幅度上漲十分意外。2011年至2013年,隨著房地産市場投資的減速,鋼鐵、煤炭、有色等週期類股票連續大幅度下跌,這些板塊的股票在基金及保險的資産配置裏都相當低,基金經理唯恐避之不及,這些板塊的股票上漲與基金、保險機構應該沒有多大關係。而此類選股思路符合社會遊資的思路。

  如果是這類機構,需要符合起碼的條件是動員資金的實力必須在1萬億元之上。是什麼機構能夠同時動員如此鉅額的資金?從目前的入市機構看,保險資金有該實力,但從第三季度的財務報告看,保險機構的整體倉位很低,權益類資産佔總資産的比例只有10%左右,因此,第三季度的股市上漲與保險類機構沒有太大關係。

  第二種可能情況是政府資金入市。如果是政府資金進入市場,很多疑問都可以解釋。從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資本市場改革的論述看,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三中全會關於資本市場的改革思路是 “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發展並規範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其目標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關鍵是“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沒有大量資金進入股市就無法實現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戰略目標。

  筆者理解,所謂的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就是要開闢多渠道把資金引入股市,包括已經開始的滬港通,滬港通可以把國際資本引入A股市場;讓券商補充資本金並增加券商的資金杠桿,此舉可以有效增加股市的資金來源;發展私募基金規模,相對於公募基金而言,私募基金更靈活,市場化程度更高,發展私募基金可以動員更多的儲蓄進入股票市場。

  上述渠道都已經“挖”好,要讓這些資金紛紛入市,最關鍵的是形成牛市的賺錢效應。也許,推動股市上漲的就是這些神秘資金。推動股價上漲的究竟是神秘的民間財團還是政府的資金?正確的答案只能讓歷史去回答。

  主力機構志存高遠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不難得出幾個有用的結論:

  首先,此輪行情的確存在所謂的主力機構。從市場的運作特點看,主力機構動用的資金數量巨大,而且是有組織的行為。

  其次,如果是政府資金所為,根據三中全會有關資本市場改革的思路,其目的顯然是為了做大資本市場,以改變當前的以銀行融資為主的金融格局。這意味著行情的主線應該以券商類股票為主線。

  最後,主力機構的意圖在於改變中國的金融結構,志存高遠。因此,投資者應該拋棄以往的短線操作思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