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板塊聚焦 > 正文

字號:  

6、7倍市盈率的銀行股,是陷阱還是餡餅?

  • 發佈時間:2015-08-21 08:26:5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楊菲

  自6月中旬開始的一輪下跌後,上證指數從5字頭到4字頭,再到3字頭,不少個股直接腰斬。在震蕩期,銀行股無疑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然而市場期望的“二八轉換”、“藍籌行情”卻並沒有出現。A股銀行股目前普遍6、7倍的市盈率,究竟是價值陷阱,還是餡餅?

  證券時報網採訪了專注于銀行股研究的知名網友“那一水的魚”。一起來聽聽他的看法。

  問:許多價值投資者很看好銀行股,但是為何近些年銀行股股價一直低迷呢?

  那一水的魚:我大量買入銀行股是從2011年開始,隨後2012年銀行股開始大面積破凈,我在2012~2015年買了更多優質的銀行股,基本都是凈資産之下買入的。事實上,我在凈資産之下買的優秀銀行股,僅僅只需將時間拉到1年以上,還沒有哪一次錄得負收益,也沒有哪一次跑輸上證指數或滬深300。為此,我在2012年8月份還專門設立了公開的實驗賬戶,到今年8月剛好3年。3年持有浦發銀行不動,截至2015年8月4日收盤,收益率為126.8%,也就是翻了1倍多,年化複合收益率31.4%。而同期上證指數上漲76.2%,滬深300上漲67.9%。

  再比如説興業銀行在2008年時的最低價位11.47元,對應當時約1.2倍PB,約5倍多的PE。現在興業銀行的估值依舊是差不多,市凈率也是1.2PB左右,市盈率也是6倍左右,可以説估值沒太大變化。但是股價呢,複權後上漲了5倍!

  實際上,銀行股並沒有不漲,只是因為這幾年優秀的業績增厚了每股收益,從而降低了估值水準。銀行股的股價漲了,但在優秀的業績面前仍然顯得很便宜,給人錯覺好似銀行股沒有上漲。

  問:的確,前幾年銀行股業績亮眼。但最近一兩年銀行的業績增速已經開始放緩。許多投資者不看好銀行未來的發展,對於這一點您怎麼看?

  那一水的魚:銀行在熬過上世紀末的壞賬潮以後,經歷了十多年時間的黃金髮展期。其中尤以股份制銀行的發展最為亮眼。

  這十多年的黃金期又可分作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1世紀初至2007年,一些股份行出現了一輪爆髮式的增長。許多股份行利潤的複合增長率超過50%,而且期間許多年度還超過80%增長,當之無愧的“成長股”。我認為其中的原因有:

  1、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壞賬率逐步降低,舊有壞賬不斷盤活;

  2、期間M2貨幣的增速超過18%,優秀銀行的資産增速更是超過了這個速度。

  3、當時核心資本充足率只需要達到4%即可,杠桿更高。銀行只需要較少的自有資本,就能支援其總資産的極速擴充;

  4、大量超過2PB、甚至3PB的高價融資,為銀行的發展提供了資本,極大提高了每股凈資産;

  5、通過電子替代、組織架構建設等手段,優秀銀行的成本收入比,從40%以上逐步下降到20%多;

  6、金融服務多樣化,非息收入極大提高,優秀銀行從不足10%提高到25%以上;

  7、由於受困不良貸款的歷史原因,本著誰行誰上的原則,股份行的營業網點開始全國遍地開花,股份行發展速度遠超大行;

  8、所得稅從33%降低至25%等其他因素。

  第二階段從2008年開始自2013年上半年,銀行業績增速雖比前面幾年下了一個臺階,但仍然保持較高增速。主要原因有:

  1、核心資本充足率要求8.5%,大行甚至9.5%。這大大降低了銀行的杠桿,使得銀行一發力就不得不面臨“再融資”的尷尬。

  2、股市低迷,銀行再融資難行。核心資本補充困難,難以壘大規模;

  3、撥備的監管要求不斷提高;

  4、壞賬率、成本收入比下降到一定比例後,難以繼續下降;

  5、非息收入佔比提高的速度放緩。

  6、多次“非對稱”降息,擠壓銀行利差。

  以上幾點簡言之,就是銀行改善的餘地不大,好得不能再好時,業績猛增的空間已經不大。

  而自近兩年來,銀行股的業績增速已經脫離了之前的高速增長期。這是因為貸款的不良率上來了,銀行不得不計提更多的撥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業績增速。

  問:也就是説目前銀行股投資不是價值陷阱?

  那一水的魚:我們要看到銀行其實是週期性行業。當宏觀經濟轉好時,貸款的壞賬率也會相應降低。屆時銀行不需要再多提這麼多撥備,受擠壓的業績就會得到釋放。

  對於週期股的投資來説,當行業處在景氣巔峰時,他的業績其實是有水分的,可持續性較差。同樣的,當行業處在低谷時,受壓制的業績也總會在未來的一天釋放。當然這裡注意兩個前提,一是指行業而非個股,因為單個的企業在週期運作過程中可能會分化;二是這個週期行業不能是步入夕陽的行業,否則就像掉進枯井的皮球,再也扶不起來。

  問:銀行股以後能保持怎樣的業績增速?

  那一水的魚:對於優秀的銀行股來説,我認為未來10年平均下來年化複合增速在15%~20%左右,這個增速是與未來13%的M2貨幣增速相匹配的。投資優秀的銀行股還有一塊額外的收益,就是分紅。也就是説未來10年的期初ROE能夠保持在20%的水準之上,一部分以補充核心資本的形式支撐未來業績增長,另一部分以分紅的形式回報投資者。而如果銀行股未來估值提升的話,投資者獲得的回報將更多。

  問:您多次提到“優秀的銀行股”,怎樣才算優秀的銀行股?

  那一水的魚:“優秀”二字很難三言兩語概況清楚,是長期跟蹤後的定性判斷。銀行是用信用去經營風險的行業,我認為優秀的銀行最關鍵的是在風險和收益之間做出最佳權衡,節約核心資本以輕資本化運營,努力控製成本且不損耗經營效率,管理層有能力有動力且不損害小股東權益。

  就目前階段來説,我更建議投資者關注銀行的資産品質。因為銀行高杠桿的特點,少量的壞賬損失也會通過杠桿成倍放大。目前上市銀行的貸款總量:凈資産約為7倍,總資産:凈資産約為15倍,少量壞賬經過高杠桿也會成倍放大損失。銀行這個行業有著週期性的特點:宏觀經濟向好時,各家銀行的資産品質都不錯,看不出來銀行的風控能力。全社會宏觀的資本運營,是先影響(損失)股權部分的收益,再影響(損失)債權部分的收益。當經濟繁榮時,全社會的股權投資尚有滿意的回報,自然債權部分的收益也能得到滿足。反之,宏觀經濟走弱時,銀行之間的風控能力差異就體現出來了,銀行之間的業績也因此將出現差異。

  由於銀行的壞賬處理具有滯後性,且管理層更傾向於平滑業績表現。因此只要還有騰挪的空間,你就很難看到銀行的業績突然變臉。風控能力弱的銀行業績將長期受壓制,這個過程甚至在經濟回暖以後還會持續很長時間——它需要不斷消化前面欠下的舊賬。

  問:某家銀行的資産品質怎樣,該怎麼去判斷呢?

  那一水的魚:目前來看,銀行的壞賬主要集中在過剩産能這一塊,且多集中在製造業。之前大家擔心的政府平臺貸款、同業資産、房地産貸款其實都沒有惡化,前兩者甚至還是資産品質最高的資産。

  銀行的資産分作很多塊,主要包括存放于央行的準備金、持有的債券、存放或借與同業的資産、發放的貸款等。存放于央行的準備金自然是安全的,而銀行持有的債券等級都比較高,目前還看不到惡化的趨勢。同業資産的話,只要不發生金融危機性質的系統性風險,也沒有太大顧慮。因為目前的壞賬主要集中在貸款部分,因此貸款佔總資産的比重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指標。進而衍生出貸款資産:凈資産這樣一個倍率指標。這兩個指標都是越低越好。

  由於不良貸款率由各家銀行自行認定,難以橫向比較。所以我建議投資者更加關注逾期貸款率+重組貸款率,這個指標越低越好。此外,在逾期未減值貸款中重點看看抵押率以及抵押品的價值。這個在銀行報表的附注部分可以找到。

  此外信用貸款、保證貸款、抵押貸款三類貸款的佔比,保證貸款的比例越低越好。信用貸款多是信譽高的大型企業,抵押貸款也有追償的空間,而最近的壞賬多、損失大的是聯保、互保的保證貸款。

  而另一個趨勢是發達地區的貸款壞賬率高於中等及欠發達地區。經濟學上有一個“明斯基時刻”的概念,即經濟好的時候,投資者傾向於承擔更多風險,隨著經濟向好的時間不斷推移,投資者承受的風險水準越大,直到超過收支不平衡點而崩潰。類似的,發達地區由於此前很長一段時間的高速發展,使得經營者願意承擔更大的風險,直至借貸過度。

  問:能具體舉個例子嗎?

  那一水的魚:比如我關注較多的興業銀行。在貸款方面,除了出色的風控流程外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有很好的經濟和行業研究團隊,能從總行的層面上去分配各行業的貸款比例。2008年時,由於它的房地産貸款和個人按揭貸款佔比大,還被稱為“半個銀行股”。但事後證明,當時人人擔心的房地産崩盤沒有出現,房地産貸款是優質貸款。而近年來,興業的房地産貸款已經壓縮到一個很低的比例,以後的情況會怎樣呢,我們拭目以待。

  此外,興業銀行的眼光總是比同行快一步。比如地方政府平臺貸,它是最早一批介入的,當時的量也比較大。用它管理層的話來説,在大家都觀望時,第一波反而是最安全的,因為發債的主體都很謹慎。

  以上不構成投資建議,僅僅針對這家企業的資産狀況説説我的看法。

  問:銀行股2015年的中報業績您怎麼預判,會不會出現分化?有專家認為今年三季度將形成不良率拐點,您贊同這個觀點嗎?

  那一水的魚:今年銀行中報應該可以用“波瀾不驚”來形容。我認為不會出現分化。業績增速高的銀行可能20%+的增長,業績增速低的也有個位數增長。優質銀行會多提撥備壓低利潤增速(多存點余糧),差一點的銀行會相應少提撥備來平滑業績。光看利潤水準已經沒有太大的參考意義,關鍵還得結合資産品質去看。

  至於不良貸款率拐點,這個以我的能力是看不清楚的。同一時間,有專家説今年三季度是拐點,也有專家説明年才會拐點。如果明年仍然沒有發生拐點,可能又會有人説後年、大後年是拐點。他們之中總有人會正確,但我不知道誰會正確。

  這個拐點的判斷太難了,比預判股市的牛頂熊底還難。既然沒有能力看清楚,那麼我的做法是不打算看清楚,也即不去預判拐點。我將前面各季度的變化情況連接起來,形成一條曲線。如果這條不良率的曲線仍處在上升的通道中,那麼我自己的心理預期是下個季度還將繼續上升一些。如果這條不良率的曲線出現拐點,那麼我自己的心理預期是下個季度可能會略有下降,或者出現反覆(上升)。我用這種辦法去預估銀行的業績情況。

  不良率的這條曲線應當是平滑的。除非發生極端的金融危機,否則我不認為不良率會出現大幅度的波動——例如銀行總體不良率突然從1.5%上升至5%或10%(按季度)。這種現象在單個的個體可能出現(風控管理出了問題),但整體平均水準很難像這樣巨幅波動。

  在現階段,選擇優秀銀行特別是風控水準好的銀行很重要,這也是主動型投資的特點。但是如果沒有太多精力去做研究,那麼銀行類的指數基金是一個好的選擇,它會幫助投資者綜合好壞情況,獲得一個平均的銀行股投資回報。

  問:最近大家都比較關注的國企改革概念,還有網際網路+概念,您認為他們會對銀行股的投資帶來什麼影響?

  那一水的魚:我覺得這兩者更大程度上是心理影響。當然短期內也會影響銀行股的股價。對於銀行股來説,如果有一大批投資者預期這是好事,那麼股價肯定會受影響,短期內股價會抬升。

  但是投資者要注意,新鮮事物的熱度不會一直持續下去。當投資者對某個概念失去興趣以後,股價最終還是得依靠業績來支撐。國企改革的話,需要看到具體的方案才好判斷是否會給企業的業績帶來正面效果。而網際網路+,我認為對銀行的業績影響是微乎其微的,主要是現有主要銀行的體量太大。其次,銀行最大的限制條件是資本充足率,特別是核心一級資本。銀行説到底是信用支撐下的貨幣仲介,這個信用需要銀行用自有資本來支撐。網際網路只是工具,最終落腳點在資訊(數據)的傳遞,無法替代銀行的核心資本。

  如果銀行通過網際網路渠道做大表外業務,那麼我認為這條路是很危險的。因為它放大了銀行的經營杠桿,銀行對這些表外資産有一個隱性擔保,風險不可能完全轉移,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剛兌”。如果這些表外資産出了問題,最終恐怕還是得銀行自己買單。

  問:最近幾年利率市場化一直在推進,您認為這會對銀行産生何種影響?

  那一水的魚:實際上利率市場化已經完成了一大半,存款保險制度也在今年落實到位。最後只剩下放開存款上限這臨門一腳。

  許多人認為利率市場化後,銀行業可能面臨利差收窄的窘境,甚至會有一些銀行破産。實際上利率市場化的演進很複雜,很多變數都會産生影響,各國利率市場化也伴隨著不同的宏觀經濟環境,不能簡單照搬來看。

  全世界最精明的銀行家們坐在一起開會,開發出“資本充足率”這個監管指標(“巴塞爾協議”)。它的主要的意思就是説,銀行經營不能空手套白狼,必須得從自己口袋裏拿出一部分錢來抵禦風險,保障儲戶的利益。

  假如某一家銀行想搶佔存款,那麼這家銀行很快就會發現,他的資本金不夠!就像汽車跑著跑著發現沒油了一樣,銀行這時也需要加油(也就是融資,增加資本金)。假如存款利率完全放開,不管哪家銀行想從市場上搶存款,都得掂量下自己口袋裏有多少錢。等到自己口袋裏沒錢的時候,自然就無法再繼續拉高存款利率。更何況銀行還必須以更高的利率把錢放貸出去,這個貸款利率還必須覆蓋壞賬風險、運營管理費用等。所以利率市場化以後,存款利率很大程度上是由貸款利率拉動的。

  如果過量的資本流向銀行這個領域,或者銀行的再融資很方便,那麼銀行總體的資本金就會過剩。它們之間的競爭也因此變得激烈,甚至惡性競爭——此時存款利率往往被過度競爭的銀行拉高,凈利差也相應被壓縮。

  問:您認為投資銀行股最重要的是什麼?

  那一水的魚:除了基本面的分析十分重要以外,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對投資理念的堅持。

  以前曾有人問我,如果銀行股估值一直低迷怎麼辦?我思來想去,也只有這樣回答他:“銀行股投資不適合四處來回穿行的快跑者,適合朝著一個方向行進的慢跑者。”

  (那一水的魚係投資暢銷書《投資第一課》作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