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板塊聚焦 > 正文

字號:  

“避風港”板塊成機構“摸底”對象

  • 發佈時間:2015-06-25 09:32:28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楊菲

  隨著指數進入震蕩調整區域,機構大佬們的調研風口有所變化。5月份,站在“網際網路+”風口的電腦行業仍是機構們熱衷調研的對象,共有207家機構對行業內的20家公司進行了調研,電腦應用、專業設備、電氣自動化設備等行業最受關注。而進入6月份以來,消費和醫藥類的避風港板塊迎來了機構的調研大軍。

  消費股多次迎來調研大軍

  上周,出於對國資改革進程方面的關注,機構赴廣百股份徐家匯進行了調研。據深交所互動易數據顯示,這也是今年第二季度裏廣百股份首次迎來機構投資者。

  食品飲料板塊的國資改革概念熱門公司燕京啤酒也受到機構關注,其中不乏熱門私募。王亞偉掌舵的千合資本在上周赴燕京啤酒調研,這是5月以來的第二次。

  6月19日,瑞士信貸、霸菱資産等4家機構對洋河股份進行了調研。該股連續兩天獲機構調研。

  而醫藥行業同樣熱門。科華生物在6月8日一天內通過電話會議方式接受了70家機構調研。6月18日,漢森制藥迎來了近40家的“調研團”,其中不乏大摩華鑫基金、廣發基金鵬華基金、星石投資等實力雄厚的買方機構,主要關注健康産業園、永孜堂整合情況、公司今年在收購兼併方面的進展等。

  切莫迷信扎堆調研

  目前消費和醫藥類個股迎來機構調研還沒有出現特別明顯的“扎堆”現象。一般而言,機構調研熱情慢慢上升時市場會逐步好轉;但如果情緒達到狂熱,則可能意味著短期的高點。如果此前很少或從未有機構調研的上市公司開始被頻繁調研,往往預示著該類公司多數情況下會有一段比較好的行情。

  中信證券分析師陳慕林認為,選股主要還是看投資者自身對上市公司的研究,機構調研的規模對投資的用處其實並不大。

  單獨調研上市公司價值更大。一般來説,單獨調研是通過自己的途徑聯繫上市公司,這時調研獲取的資訊將比較豐富。然而,機構聯合調研由於參加人數較多,對問題的回答更多的是公開資訊的闡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