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下旬,雖然京滬粵的氣溫相差懸殊,但是其金融“熱力圖”卻十分相似。在三地各自召開的地方“兩會”上,資本市場是三地金融關鍵詞的“最大公約數”。
筆者注意到,北京“兩會”的部署“單刀直入”,直接提出“推動新三板改革”,這也是北京市連續數年的堅定表態;上海“兩會”從制度建設和企業培養的中觀、微觀兩個維度入手,表示“加快培育一批‘硬科技’企業科創板上市”“深化科創板註冊制改革”;廣東“兩會”對於資本市場建設的規劃涉及最廣,包括“抓好廣州期貨交易所建設,支援深交所完善上市制度、開展‘新三板’轉板試點”。
筆者認為,當前,我國經濟處於高品質發展新階段,經濟發展動能轉換和産業結構升級都迫切需要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資本市場肩負著資源調配的樞紐職責,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功能的發揮,對於實體經濟發展增效和産業引導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上市公司作為中國經濟的“核心成份股”,其品質提升也意味著經濟發展品質的進一步提高。
從經濟發展模式來看,京滬粵可謂各有側重,但同時也共性頗多。2020年,北京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2.9萬家,獨角獸企業93家、數量居世界城市首位;高技術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分別累計增長56.9%和58.5%;金融、科技、資訊等現代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進一步提升。去年7月27日,新三板精選層設立,全國共有32家企業作為第一批精選層企業集體掛牌,北京市佔據6家,掛牌數量居全國第一;截至目前的精選層45家企業中,北京市企業為8家,佔比18%,仍排名第一位。
上海市去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總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比重提高到40%;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軟體和資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2%以上,新一代資訊技術産值增長6.2%;日均新設企業1665戶、增長12.8%,這些數據一方面體現了“硬科技”企業的快速成長,另一方面也正是上海市支援“深化科創板註冊制改革”的底氣。
廣東省2020年GDP已經超過11萬億元,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6.1%、31.1%;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達64.7%;金融業增加值近1萬億元。更重要的是,廣東省肩負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建設”,其與資本市場的互動將更為直接、高效。
此外,京滬粵作為證券交易所和新三板市場的“地理意義”所在地,可以説是資本市場內部的重要樞紐,自然需要更多的肩負起推進註冊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完善多層次市場體系、建設一流交易所的區域職能。其中,由於轉板制度即將開啟,新三板的承上啟下作用將得以進一步發揮,因此,新三板市場改革被北京和廣東“兩會”直接點題,被上海“兩會”納入題中應有之意。
筆者認為,對於京滬粵而言,未來三地金融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建設,需要進一步同頻共振,同時應充分發揮其對於各自經濟發展輻射區域的引導、帶動作用,讓資本市場“熱效應”在更大範圍、更深廣度充分發揮。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