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申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申能股份”,600642.SH)公告表示,其2018年度第二期超短期融資券發行完成。本期超短期融資券發行總額為15億元。
事實上,除了發行短期融資券外,申能股份近期還擬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20億元用於申能安徽平山電廠二期工程項目(以下簡稱“平山二期項目”)及上海臨港海上風電一期示範項目(以下簡稱“臨港海上風電項目”)。
公開資訊顯示,上述“平山二期項目”是在一期項目的基礎上進行擴建,而項目的運營主體為淮北申皖發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申皖發電”),該公司2017年度營業收入16.93億元,凈利潤虧損9501.59萬元。
在一期項目虧損的情況下,為何仍開展平山二期項目建設? 對此,申能股份證券事務代表周鳴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關於申皖發電的盈利情況以相關財報為準。再融資項目目前還在反饋階段,且正在準備年中財報的相關披露,不方便接受媒體採訪。”
在本報記者實地走訪調查中,申皖發電多位內部人士透露:“平山二期項目正在進行地基的搭建,還需近3年時間才能完全建成。”
煤價高企致火電“尷尬”
“平山項目目前執行的是皖電東送上網電價,安徽地區的煤價較高導致了申皖發電盈利情況不佳。安徽是去産能的重點省份,區域煤價位居全國前列。”
2017年1月,由申能股份控股的平山二期項目獲得核準。該工程擬建設1台135萬千瓦超超臨界高低位佈置二次再熱燃煤發電機組。項目動態總投資53.9億元,其中項目資本金佔比為20%,約10.8億元。
申能股份稱,該項目會進一步壯大公司産業規模,促進長遠發展的同時,推動綠色火電行業發展及潔凈燃煤發電技術進步。
不過,記者了解到,申皖發電已建成投入的平山一期項目處於虧損狀態。據申能股份2017年年報顯示,申能股份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24.04億元,同比增長16.73%;實現歸母凈利潤17.38億元,同比下降29.39%。其中,申皖發電凈利潤為-9501.59萬元。
對於平山一期項目的虧損,申能股份曾回應股東稱:“平山項目目前執行的是皖電東送上網電價,安徽地區的煤價較高導致了申皖發電盈利情況不佳。安徽是去産能的重點省份,區域煤價位居全國前列。”
國家電網安徽淮北供電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現在安徽省在部分用電高峰時段電量不足,特別是夏季晚峰時段,需要從江蘇、上海等地調劑。所以目前申皖發電的有效發電量基本都能上網。但目前安徽省已將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發電全部吸收接納,火電的設備能量也可能存在部分閒置的情況。
上述淮北供電公司人士告訴記者,電廠的盈利與煤耗息息相關,原材料的成本價格對是否盈利起到決定性作用。一般而言,大廠、新廠的綜合煤耗更小,盈利更好。小廠和舊廠受制于技術等原因煤耗較大,並且需要的人力資源也會更多。
在業內人士看來,由於燃煤總量控制、電力體制改革逐步深化,競爭性交易電量佔比不斷提高,企業經營壓力增加,煤炭價格有所下降但仍居於高位,導致煤電企業經營效益受到影響。
同時,電廠面臨著“兩頭競價”的尷尬局面,其盈利與賣電價格、煤炭等原料價格密不可分,且煤炭的價格和上網的賣電價格都不是由電廠定價。電廠往往處於被動局面。
加上國家大力補貼、推廣新能源,以及環保等方面的因素制約,火電企業在盈利上顯得愈發睏難。記者了解到,截至2016年末,平山電廠一期工程在環保方面投入7.64億元,佔工程總投資的12.5%。
上述淮北供電公司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距離申皖電廠車程30分鐘的大唐淮北發電廠也同樣受到煤炭價格影響。記者梳理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601991.SH)2018年一季度報告發現,當期該公司實現凈利潤5.41億元,同比減少14.19%。
事實上,為應對煤價走高而産生的經營壓力,申能股份也嘗試通過參股中天合創等項目延伸産業鏈,完善煤炭採購工作,盡可能降低成本,並意圖通過開拓新能源項目,以優化産業結構來提高抗風險能力。
據中電聯的數據資料,2017年燃料供應偏緊,電力行業效益明顯下滑,五大發電集團煤電板塊虧損面在60%以上。與申能股份相同,為降低公司經營風險,增強公司抗風險能力,五大發電集團著手分佈于煤電、氣電、核電、新能源發電等領域,實現多能互補。
新能源成救命稻草?
海上風電的投資較大,技術複雜。相比火電的利潤率更低且發電品質不穩定,成本回收較慢,回報週期長。
公開資訊顯示,近年來,申能股份加大了在天然氣發電、風電等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力度,清潔能源裝機比重不斷提高。該公司新增了一定規模權益裝機,並加快各地區風電、光伏項目儲備。
據悉,2018年上半年,申能股份控股發電企業完成發電量186.9億千瓦時,控股發電企業上網電量178.85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1.7%,其中風電完成4.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3%。
目前,申能股份擬募投的臨港海上風電項目已獲得上海市發改委核準。記者了解到,該項目總投資17.70億元,建設規模為10萬千瓦,所發電力經海底電纜到岸上升壓站升壓後接入220千伏公共電網。
不過,證監會問詢稱:“該項目曾分別於2013年及2015年取得相關的環評批復文件,但卻遲遲未開工建設。”本報記者調查獲悉,上述臨港海上風電項目的建設確實直至2018年5月才正式開工。
華東勘探設計研究院一名技術人員向本報記者表示,安徽等華東區域基本不存在消納問題。臨港海上風電項目的延宕可能是由於海上風電的投資較大,技術複雜。相比火電的利潤率更低且發電品質不穩定,成本回收較慢,回報週期長。
中國能源網首席研究員韓曉平向本報記者分析道:“部分企業在海域的使用上還存有問題,雖然在供電上相比陸上風電更為穩定,但海上風電在施工上比陸地風電難一些,造價也高,所以企業拿到批文也會猶豫是否建造。有些企業還在等待工程造價的下降,另外海上風電的風險較大,融資成本也比較高,保險等費用也是額外的負擔。”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海上風電建造難度較大,面臨材料腐蝕、強風、海浪水流較大等眾多問題,施工難度較大,且在海底建立基座,施工成本較高,部分企業認為掙不了錢,但是又想把資源搶先佔上。甚至部分傳統能源企業將發展新能源當作救命稻草。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也持類似觀點,他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海上風電面臨地點選擇和成本高兩個嚴峻問題。離海岸線的距離、水的深度、原材料成本與後期維修費用都相對較貴。現階段中國風電做得不錯,但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接下來發展海上風電是趨勢,海上風電距離市場較近,發出的電量基本都能實現上網。”
在韓曉平看來,海上風電正在為能源企業産生效益。隨著海上風電的需求增多,海上施工能力在不斷加強,成本造價是一個逐漸下降的過程,海上風電正處於接近能夠産生效益的階段。
目前一些傳統能源企業的業務紛紛向新能源領域延伸,以構建綜合性的能源平臺。林伯強認為,能源企業的盈利與否和成本控制、項目選址有關。2017年火電行業發展面臨很大的困難,且火電企業經營難度越來越大。
在林伯強看來,新能源肯定是需要發展的。以海上風電為例,成本較高,補貼還不夠,但由於這些能源企業的新能源業務比重不大,所以火電業務往往決定著企業是否盈利。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傳統能源企業為了持續發展,正轉變為綜合能源平臺,增加綜合能源服務,從供給側慢慢轉向需求側,其角色不再僅僅是發電賣給電網,也開始提供能源託管等一些新的能源服務,以融入市場終端。”
(責任編輯: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