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4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私募行業迎來三元考核時代

  • 發佈時間:2016-02-18 00:30:58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徐文擎

  年前基金業協會公佈了一系列私募登記備案新規,讓陽光私募行業迎來近年來最嚴監管時刻。一方面,隨著規則的出臺,私募“殼價值”從火熱開始降溫,拿牌照不發産品或進行自我增信等亂象將得到有效遏制;另一方面,不少私募儘管“理想豐滿”,但不得不面臨“現實骨感”,實際執行中遇到部分衝突和困難,呼籲提高規則的可執行性。業內人士認為,私募行業已經迎來“業績、規模、合規”的三元考核時代。

  “殼價值”下降

  《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的五大變化在於:不再發放紙質和電子牌照;拿牌不發産品的要被取消資格;不及時報送季度、年度等資訊要被列入異常機構;私募要出具法律意見書;私募至少2名高管要有基金從業資格。

  “僅第二項,就有不少私募會因為不達標而被摘牌。”北京某小型私募負責人説。

  據格上理財統計,截至2016年2月17日,基金業協會已登記備案私募管理人26071家,其中17781家未備案私募基金産品,佔比高達68.20%。其中,私募證券管理人已登記備案11380家,未備案産品的有7408家,佔比65.10%。此外,協會提到的備案私募基金産品包括自主發行和顧問管理,其中顧問管理産品的發行平臺包括信託、基金專戶、基金子公司、券商、期貨等。

  “其實在之前北京收緊帶‘投資’、‘基金管理’等字樣公司的註冊後,民間私募殼的買賣就開始火熱了,去年12月的均價大概在5-10萬元,更有甚者達到20萬元。不過,現在協會對私募基金管理人做出發行産品的要求後,私募殼也沒以前值錢了,對於不是誠心想做基金投資管理的人説,拿了牌照不發産品照樣沒用。”上述北京私募人士認為。

  “殼值錢是因為市場環境好,市場有需求,而註冊又有困難,大家就會去搶。相對的,現在市場環境不好,收益難做,註冊又被收緊,且一定時間內不發産品,殼的品質就下降甚至無用,需求自然銳減。”上海一位業內人士説。

  不過,某風投領域人士説,殼價值降溫主要還是在證券類私募上,風投類的殼還是“很好賣”。“在風投領域,一個新項目開始就需要一個新的公司,尤其是股權眾籌式的基金,股東很分散,但從投資角度而言,公司並不希望一下進來這麼多分散的股東,所以會把他們作為一個集體放到公司裏去,這種時候殼的需求就産生了。”他解釋説。

  格上理財研究中心研究員雷蕾稱,此次《公告》的出臺主要是為了打擊諸如利用私募管理人牌照自我增信、非法經營其他業務等一系列違法行為,是為了維護整個私募行業的健康發展,對凈化行業環境有所裨益,此次《公告》的出臺可能會帶動未來幾個月證券類私募新産品的加速發行。

  小私募遭遇“骨感現實”

  “監管確實嚴了。排除已經登記備案但未發産品的近七成私募,剩下的三成,由於新增法律意見書、新增獨立內控負責人、找符合要求的代銷機構等各方面事宜産生高昂成本,可能又會死掉一批。”上述北京私募人士無奈地告訴記者,“其實很多小私募,都是十幾個人甚至幾個人,有些高管是一人身兼數職,如未來監管更趨嚴格,不排除這些倒掉的私募會重新轉到地下,走代客理財的老路。”

  浙江一傢俬募負責人則稱,新的《公告》出臺後,能夠凈化掉一些不具備規範運營和風控能力的私募,對行業是好事。例如,對於加強季報和年報等的資訊披露,上述私募都持歡迎的態度,因為強制資訊披露對所有私募基金而言是使大家站在同一桿“公平秤”上,杜絕了“報喜不報憂”的現象。他舉例説,去年某排行榜排名第一的一隻基金,就只對外披露了半年業績,但是給排行榜的是全部的凈值數據,這讓外人看得雲山霧罩。

  但是他建議監管層在一些規定的細節上增加可執行性,減少私募個體落實規則的阻力。例如他們最近想根據《公告》中的要求,變更經營範圍為單一的“基金管理”,刪減掉容易誤導投資者的無關的經營內容,但工商部門並不同意變更。同時,他們原本想在天津再單獨成立一家基金管理類的子公司,工商部門也未受理申請。“説實話,監管部門的條線管理使我們在實際操作中遇到一些‘衝突’”。

  針對律師事務所對私募基金的合規運營出具法律意見書這一點,上述私募人士的態度是“可以做”,他們公司原本就有專門的法律顧問,“但意義大不大需要時間的檢驗,不排除産生更多的尋租空間。”他説。

  記者從相關人士處了解到,現在已有不少小型私募開始尋求律所的介入,而律所的報價則是3-8萬元不等。

  “説實話,這個報價太低了。如果還要給私募起草內部制度等文件,根本就不賺錢。但這是個充分競爭的行業,如果私募僅從成本考慮,一味選擇收費最低的律所,可能律所服務品質的良莠不齊會直接影響到法律意見書的公信力。”北京某大型內資律所的律師告訴記者。

  “但如果不控制人力、銷售、合規等成本,小私募可能很快就會被高昂的運營費用拖垮,尤其在整體預期收益率大幅下降的2016年,活下來是最關鍵的目標。”上述小型私募人士表示。

  面臨三元考核

  儘管認為新規嚴格,但大部分私募仍在按照要求積極準備。

  “很多私募基金管理人都在做準備,我們也在完善季報、年報制度,並積極向協會諮詢高管基金從業資格的認定以及維持的相關事宜,並做充分準備。”格上理財研究員梁曉丹表示,“對於有能力按照新規完善自己的私募來説,是一件好事。因為沒有能力的私募肯定會被清洗出局,未來馬太效應會更加明顯,強者恒強的格局已經初步成型了。”

  浙江盈陽資産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認為,協會出臺的一系列針對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內控指引、管理辦法等,有利於行業規範運作和長期發展。他分析稱,2016年將是中國私募業的合規元年,監管動作不會是一陣風式的,而會保持連續性,私募基金必須更加注重合規性和風控管理。

  上述負責人提到,此前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的風控意識比較淡薄,“公奔私”的基金經理可能相對還好,但運作中仍然存在不合規的地方,如果聽之任之,長期來看對私募行業的整體發展傷害極大。現在監管部門頒布了一系列措施,覆蓋從資金募集到資訊披露等各環節,這是政策的巨大進步,對於具有合規意識的私募基金而言,肯定是得益而非受損。

  該負責人預計,私募業走到最後,可能只有兩處與公募不同:一是“特定和非特定的”,即資金募集方式的不同;二是私募基金投資更具靈活性。但在規範性、資訊披露等方面二者應達到同等水準。對於私募來説,未來將是“業績、規模、合規”的三元考核模式,合規會成為私募的生死線,如果不合規,其他都等於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