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反洗錢面臨新挑戰

  • 發佈時間:2015-11-30 00:43:37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殷鵬

  反洗錢問題在國際社會中愈發受到關注,中國在樹立嶄新大國形象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各種新的洗錢風險挑戰。據了解,我國銀行業已在反洗錢領域展開積極工作。不過,專家指出,洗錢活動和風險有向特定非金融領域轉移的趨勢。

  日前,由銀豐新融主辦,以反洗錢為主題的“第二屆風險與合規研討會”在北京舉行。銀豐新融常務副總裁陳慶國表示,當前經濟環境日益複雜,反洗錢形勢愈發嚴峻,技術手段快速發展,新局面下需要建立新的思路和新的模式,推動和提升我國反洗錢的實務與實踐水準,將我國的反洗錢水準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反洗錢已經成為銀行是否穩健經營的試金石。某股份制銀行的一位負責人稱,該行會根據客戶所處的行業、地域、産業特徵設計權重,進行綜合評估。除了合規部門與運營部門積極配合開展反洗錢工作之外,銀行還會外購“黑名單”數據庫,加強防範。銀豐新融産品部總經理梁凱鵬認為,針對反洗錢涉及的模型,數據模組已經實現動態風險度量,通過觀察資金交易的往來關係,俯瞰全局資金關係網路;引入大數據分析,發現可疑案例後,調取銀行原始憑證的相關影像資料,不用到達現場,實現遠端監控。

  中國人民銀行正在加緊對反洗錢2006年2號令《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進行修訂及調研,並且向金融機構下發了修訂的徵求意見稿。梁凱鵬認為,我國金融機構的反洗錢大額和可疑報送工作,基於2006年2號令執行多年,其規則為本的方式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業務的快速發展和創新,以及日益複雜的反洗錢環境。近年來,我國監管機構在不斷倡導和強調,由“規則為本”向“風險為本”的工作方式轉變,其核心之一是金融機構自主建立可疑監測標準和體系。而“2號令”的修訂,正是從綱領性政策層面,提出明確的要求。因此,如何自主開展可疑監測與識別,將成為金融機構今後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從長遠來看,對提升我國金融機構整體的反洗錢工作水準有著極大的促進和推動意義。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組織開展的大額和可疑綜合試點工作,已經有數十家金融機構積極參與並成功實施了自定義可疑標準,為其他後來者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和借鑒範本。

  有專家指出,隨著反洗錢監管的不斷深入和制度的不斷完善,不法分子通過金融機構進行洗錢的成本和風險越來越大,洗錢活動和風險有向特定非金融領域轉移的趨勢。具體包括:非實名制交易行為,如金銀飾品、貴金屬現貨、鑽石珠寶、古玩字畫等的零售交易活動;在房屋、貴金屬現貨、金銀飾品、鑽石珠寶、古玩字畫、典當拍賣、洗浴娛樂等特定非金融領域的經營活動中,多是直接以現金支付方式完成交易;民間存在大量實際意義上的信託行為。此外,還包括新興起的網際網路金融領域。專家建議,需要儘快建立起適應特定非金融領域的反洗錢法律法規,加強對特定非金融領域的反洗錢監管,以堵塞特定非金融領域的洗錢風險漏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