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供給側改革加快去産能

  • 發佈時間:2015-11-25 00:30:5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業內人士認為,這一表述引發各界廣泛關注,也釋放出“十三五”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新信號。

  李永民認為,供給側改革主要是通過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産率,調整傳統經濟結構來實現。由於傳統産業産能過剩嚴重,供給側改革將改變過去以增加生産要素數量刺激經濟的傳統做法。

  “供給側改革就是提升效率、加快轉型,讓過剩産能和行業退出市場。在這種格局下,像玻璃行業很多企業已經破産、倒閉,新的供需平衡有望形成,對價格企穩有促進作用。”姜興春説,但是有色、鋼鐵甚至煤炭,有效産能並未“出清”,行業整合尚處在初級或者中間階段。只有通過價格大幅下跌,逼迫更多企業關停並轉,才會形成真正的底部區域。應該説,這種供需失衡關係的修復是長期的,目前會加劇大宗商品價格下跌。

  中大期貨副總經理景川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體現出對經濟結構調整的思路發生改變,實施供給側改革表明直接干預産能過剩行業的規模擴張,壓縮現有産能,在消費沒有轉好的情況下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從這個思路上看,未來供給過剩的狀況可能會發生改變,這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目前供需兩端擠壓價格的現象。可以預見,供需失衡情況修復會導致市場價格重新定位。

  景川認為,目前對價格構成打壓的是供給兩端的結果,而過去在消費以及投資方面所做的努力,由於同時新增了更多的産能而沒有奏效。因此在目前情況下,從供給端入手,減少過程的供給會令供需失衡的狀況有所轉變。顯然,從供給側進行改革遏制了之前投資拉動産能擴張的惡性迴圈,至少會令兩端擠壓轉變成為一端放鬆,這樣一來大宗商品的壓力則有所減輕,對商品的重新定位有利。

  劉心田也表示,供給側改革毫無疑問是個利好,是將目前國內粗放型的供給、需求變為精細化、科學化的一種手段。但有兩點不可忽視,一是,供給側改革不會一蹴而就,而是長期的,所以其利好可能是“擠牙膏式”的,對於目前洪水猛獸般的市場暴跌還不能起到防洪堤的作用;二是,供給側改革實際上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升級的一個過程,有些工作已經開展過一段時間了,影響改革進程的因素很多。現在市場的走跌不是壞事,有助於推動改革,正所謂“不破不立”。

  一直以來,由於中國是大宗商品市場全球最大買家,“中國因素”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扮演重要角色。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國需求對全球經濟的拉動作用肯定有所減弱。

  “在中國需求下降同時,全球暫時找不到一個國家在進口貿易和消費需求方面代替中國,反而提升了中國的影響力,增強了中國對相關商品的定價權。”姜興春預計,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未來幾年仍將低位波動甚至重心進一步下移,中國經濟改革面臨的外部環境會轉好,主要大宗商品價格低位整理,國內對通脹擔憂會消除。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