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警惕形似神不似的“神基”

  • 發佈時間:2015-11-16 02:45:28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有這樣一批“神基”,雖然業績做得還不錯,但是觀察其持倉,發現與基金名稱相去甚遠。比如叫高新技術基金的,持倉裏面幾乎全買的銀行股;叫大盤藍籌基金的,十大重倉股則儘是中小創股票。

  對於這樣基金,很多基民相當通融,認為只要基金賺錢就行,管它買的股票是不是與名稱一致呢。但在專業人士看來,這種名實不符的行為嚴重違反了基金契約,背離了基金行業最為需要的誠信原則,雖然一時有可能賺錢,但最終將會影響持有人的信任。

  支撐基金業數萬億資産規模的基石,就是基金管理人的誠信以及契約精神。不誇張地説,每一分錢都代表著客戶對基金的信任。但讓人意外的是,雖然基金行銷中經常強調的是要高度重視客戶的信任,然而在實際運作中,不少基金從業人員卻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這一點,基金運作經常偏離契約規定,大盤基金買小股票,環保基金買網路股等等,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如若基金管理人經常圖一時之利,打著要為基民賺錢的幌子,將契約承諾拋之九霄雲外,什麼主題強就追什麼,過於看重短期利益,長此以往,必然會犯下更大的錯誤,失去持有人的信任。

  在與眾多專業評價機構打交道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他們對於名實是否一致相當重視。其關注的重點,不僅要看掙了多少錢,而且要看錢是怎麼掙來的,而這直接關係到凈值增長是否可持續。如果經常做些名不副實的事,最後給基金經理的評價一定會相當低。比如大盤藍籌基金的收益大部分來源於中小盤股票,儘管全年業績可能遠遠跑贏其他大盤藍籌基金,但評價機構卻決不會給五星評價,因為這會影響到那些青睞低風險收益持有人的判斷。

  其實,基金運作名不副實的現象並不是新問題,但卻似乎沒有解決的良法。這裡面除了有關部門要加強監管、基金公司需要加強自律外,投資者也需要更加成熟,儘量遠離那些形似神不似的基金。要知道,這一次背離契約運作有了小甜頭,但下一次還會這麼幸運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