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什麼樣的發展才是硬道理

  • 發佈時間:2015-11-07 00:43:26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毛志輝

  作為具有相似國情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和印度的未來經濟增長都對世界具有重大影響,兩國發展的路徑選擇舉世矚目。相比于中國,印度的發展有哪些獨特之處?其經濟增長模式有哪些優勢、存在哪些問題?當我們見多了國際國內學者對中國經濟問題的研究和見解之後,或許了解美籍印裔經濟學家對印度經濟問題的看法,也能給我們不少有益的啟迪和借鑒。

  賈格迪什·巴格瓦蒂是現代工業與貿易部門自由化的主要學術倡導者之一,在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領域完成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先後任教于印度德里經濟學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培養出了一批具有相當影響的國際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學者,包括保羅·克魯格曼、吉恩·格羅斯曼、道格拉斯·歐文等。阿爾溫德·帕納格裏亞則是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領域的另一位當家教授,以研究印度經濟奇跡享譽學界,曾擔任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他們長期關注印度的經濟發展,以印度政府的重要智囊身份參與指導、制定一系列的經濟政策。

  《增長為什麼重要:來自當代印度的發展經驗》一書是兩位經濟學家從理論研究轉向政策分析的“轉型之作”。在書中,作者全面梳理了印度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為避免各種副作用而做的有益嘗試。他們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印度發展過程中人們的種種錯誤認識逐一進行了辯駁和揭示,細緻地呈現出印度成功經驗的深層次原因,為發展中國家避免類似陷阱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全書分三部分展開。第一部分“揭穿神話”,對那些擾亂了印度經濟改革的觀點進行系統的、有理有據的批判。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則分別論述了印度的第一類改革和第二類改革。作者把能夠産生增長並且直接減少貧窮的改革稱為第一類改革,而那些旨在提供醫療、教育和其他諸如農村地區的保證雇用制度等需要不斷增加收入才能執行的改革,稱為第二類改革。通過對印度改革的考察,作者提出了改進改革舉措的一系列建議。

  有關印度經濟增長方式和增長效果的紛爭,一直在印度國內甚囂塵上。這種爭論又因同時捲入了世界一流的印度裔經濟學家而備受關注。作者在書中對存在爭議的數十個“神話”做了針鋒相對的辯駁,觀點獨特,立場鮮明,充分體現了其作為資深研究者的尖銳洞察力。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印度經濟改革的路徑問題,即究竟應該走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古吉拉特邦模式”之路還是採用以福利為核心的“喀拉拉邦模式”。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歷來主張,印度要繁榮經濟,必須先解決教育、衛生保健、貧困人口、性別平等、飲水、電力、交通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基礎問題威脅著印度的經濟增長。在他們看來,經濟高速增長的“古吉拉特邦模式”不應成為印度效倣的對象,因為該邦在每人平均壽命、女性識字率等方面沒有明顯改善,而經濟發展水準遠落後於中國的喀拉拉邦,卻達到了非常優秀的教育和健康水準,實現了與中國齊平甚至更高的發展水準。

  巴格瓦蒂和帕納格裏亞的觀點則與他們截然相反。他們在深入考察後指出,古吉拉特邦在識字率方面有著優異表現,在所有邦中進步最快,預期壽命的提高也在所有邦中居於首位。他們認為,增長可以創造更多的工作和獲得更高收入的機會,直接幫助窮人跨過貧困線,同時政府也獲得更多的收入,能夠更多的支出在醫療、教育和其他進一步幫助窮人的項目上。因此,增長是以雙倍的力量消滅貧窮,能夠迅速緩解並逐步解決印度存在的許多問題。

  從經濟發展角度來説,圍繞著“古吉拉特邦模式”和“喀拉拉邦模式”的爭議,集中反映了印度(以及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改革過程中對於“發展”的不同理解。二戰後,政治經濟學中的“發展”一詞長期被等同於經濟發展(GDP的增長)。發展經濟學奠基人劉易斯的名言“首先需要説明的是,我們的主題是增長,而不是分配”,反映了發展經濟學界主流觀點對經濟增長的強調。近三十年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以更加包容的態度來看待發展,有學者主張將發展看作擴大人們享受真實自由的一種過程,認為人類能力的擴大是發展的核心特徵。這種觀點將發展與增長區分開來,極大地改變了學界對於發展的理解。

  巴格瓦蒂和帕納格裏亞對印度經濟改革有著極大的共鳴,但在如何改革、如何發展上有著自己的見解。他們認為,在類似于印度、巴西這樣的國家,窮人的數量龐大,諸如提高稅收、轉移開支等進行再分配的作用極為有限。而印度的突出問題在於有太多的被剝削者和太少的剝削者,要解決貧困問題,經濟增長是必需的。在他們看來,印度的政策框架歧視數量龐大的企業,並且嚴格的勞動管制妨礙了雇用更多勞動力,所以增長所帶來的好處沒有像東亞經濟國家那麼明顯。然而,只有開展進一步的改革,增長的包容範圍才能更為普遍,歸根結底,以貿易自由化和消除管制為核心的經濟自由化改革才是印度經濟發展的根本。

  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法則不僅驗證了近年來印度的政黨輪替,也可以解釋印度在國民經濟領域所採取的各項政策。在經歷了21世紀初一波快速的經濟增長之後,印度需要什麼樣的發展?作者認為,改革仍在進程當中,增長仍是第一要義。他們也為印度未來的改革戰略開出了藥方:通過第一類改革維持和提高增長速度,並使其更具包容性;通過第二類改革擴大再分配的範圍,並使其更具效率。

  因此,在論述這兩類改革時,他們強調要在著重推進第一類改革(勞動法、土地徵收、基礎建設、高等教育等)的前提下,深化第二類改革(營養安全、衛生保健、基礎教育等)。如果説第一類改革是一項基礎工程,可以讓國力大增,第二類改革所牽涉的就是整體社會工程,是幫助窮人脫離貧困以及享受福利的關鍵所在。在論述第二類改革的過程中,他們也一再表明,幫助窮人脫離貧困固然是多維度的,但卻都圍繞著作為核心戰略的增長。

  作為兩個發展中的大國,印度和中國在經濟改革領域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是通過改革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都需要探索不同於發達國家歷史經驗的新的增長之路,都面臨經濟增長要從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轉為依靠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因此,作者在分析印度的情況時,也時不時將中國作為參照對象,分析印中之間的差別,比較經濟改革的成敗與優劣,其中不乏值得思考的真知灼見。

  比如,作者認為,中國的第二類改革也滯後於第一類改革,只有回歸到第一類改革,才能推動第二類改革的可持續開展;中國經濟增長非常快,但是勞動力的供給將會成為持續增長的掣肘,一胎化政策必將調整;中國國有企業夾帶了許多問題,如不改變恐怕很難保證持續的經濟增長……同時,在受經濟基礎制約的印中兩國國防軍備競賽、制度建設、中産階級發展等方面,作者也都表明瞭他們的擔憂。

  毋庸置疑的是,中國經濟改革已經取得巨大的成功,然而經濟進入新常態階段,在眾聲鼎沸的爭議中依然有著斐然成績的印度,顯然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在新起點、新常態、新思路下,我們該如何考量中國經濟的運作態勢和發展方向?在迅速推進第二類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在唯GDP增長論已經不合時宜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走一條什麼樣的經濟發展之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印度的某些經濟之長,正是中國的經濟之短,巴格瓦蒂和帕納格裏亞的研究,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寶貴的鏡鑒。

  書名:《增長為什麼重要:

  來自當代印度的發展經驗》

  作者:賈格迪什·巴格瓦蒂

  阿爾溫德·帕納格裏亞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