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禮來10億美元買中國制藥技術

  • 發佈時間:2015-10-14 00:30:54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戴小河

  美國禮來制藥公司與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達生物”)10月12日的一單合作刷爆了朋友圈。雙方達成三個腫瘤免疫治療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的開發合作協議,里程碑付款總金額超過10億美元。

  根據合作協議,信達生物和禮來將合作開發、生産和銷售三個新型雙特異性腫瘤免疫治療抗體,其中信達生物將合作主導中國市場的開發、生産和銷售,禮來將合作主導國外市場的開發、生産和銷售。三個抗體均使用來自於信達生物自主研發的PD-1單抗,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新型雙特異性腫瘤免疫治療抗體。

  繼恒瑞醫藥將PD-1單抗賣出8億美元高價後,信達生物再次刷新紀錄。

  中美新藥合作新紀錄

  恒瑞醫藥8億美元轉讓其腫瘤免疫藥的餘熱還未散去,信達生物又斬獲一筆大單。

  信達生物將獲得禮來總額超過10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如果以上抗體在國外商業化,信達生物還將收到額外的銷售提成和其他付款。

  所謂里程碑付款即根據新藥開發進度支付現金部分款項,實際上是通過資本購買産品早期技術,使生物制藥企業在研發階段獲得穩定的資金,降低企業風險。該合作模式在美國生物制藥行業較為常見,近年來開始在中國出現。信達生物董事長俞德超介紹,一般情況下,里程碑會包含上臨床、上臨床三期以及上市三個重要節點。

  “此次合作是中外藥企合作的一次新高度。目前,在生物制藥領域,在中國與海外企業之間的合作方式上,已經有産品轉讓的先例。但是在研發、生産與銷售的全面合作還沒有。這是這次合作的重要意義。”俞德超表示,如在合作研發的方式上,雙方將通過合作的管理委員會,對藥物開發的方案、進展做決策。

  信達生物是一家國內生物制藥企業,創立時間雖不長,卻以強勁的自主創新能力在短時間內建起了一條包括10個抗體新藥的産品鏈,適應症覆蓋腫瘤、眼底病、糖尿病、自身免疫疾病等領域。短短幾年,信達生物不僅在資本融資方面收穫頗豐,同時也在生物創新藥國際合作領域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創新之路。

  至2015年1月,信達生物完成了三輪融資,其中C輪成功完成了1億美元的融資,為金額最大的一筆。該融資由聯想君聯資本、新加坡淡馬錫等新投資人和美國富達、禮來亞洲基金等原有投資人共同出資完成。

  2015年3月,信達生物和禮來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開發三個單抗藥物。協議規定,禮來將付給信達生物5600萬美元的首付款,當三個單抗藥物中的一個抗體的開發達到特定的里程碑節點,禮來將支付信達生物最高4億美元的里程碑款。其他合作款項細節沒有公佈。

  腫瘤免疫治療熱情再燃

  信達生物和恒瑞醫藥向國外知名藥企輸出“中國創造”具有兩大意義,首先是國內藥企的研發能力得到國際同行認可,其次是創新藥國際化落地。説明國內個別有能力的藥企,已逐步從仿製藥製劑出口邁入了創新藥國際化的發展新階段,全球化成長之路開啟。

  這也點燃了投資者對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熱情。腫瘤靶向單抗是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重要手段。腫瘤免疫治療是指通過激活人體免疫系統,依靠自身的免疫機能,對腫瘤細胞和組織進行殺滅的療法。具有療效好、無耐藥性、有效清除殘余腫瘤細胞、鞏固療效、長期作用、預防腫瘤復發等特點。

  上述兩家公司轉讓的PD-1單抗,屬於免疫檢查點療法的靶點之一。PD-1單抗可提高T細胞對於腫瘤細胞的敏感度,避免免疫逃逸,被認為是腫瘤治療最有潛力的方法。

  目前腫瘤藥的研發有兩大趨勢,一是腫瘤免疫治療,以具體的靶點、具體的抗體為主,中國在該領域目前還沒有上臨床試驗的品種,落後國外大約5年以上的時間。二是靶向治療,精準治療可以準確檢測出細胞有哪些突變,根據個體情況設計專屬的靶向治療,這一領域與國外的差距在10—20年左右。

  從國內上市公司的情況來看,目前多數公司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研發能力普遍同質化。國內具備研發優勢、資源整合能力的創新型藥企有恒瑞醫藥、北陸藥業安科生物雙鷺藥業等。

  禮來的創新平臺

  在目前醫保控費的背景下,創新和國際化成為國內藥企的重要出路,同時也是二級市場關注的方向。恒瑞醫藥、信達生物已經指明瞭方向,在7月份的股災中,恒瑞醫藥堅挺的股價表現也説明瞭這一點。

  新藥研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鎖定一兩個分子,到臨床實驗,再到新産品上市,在這個過程中,超過90%的嘗試將以失敗告終。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研發戰略,而禮來通常是從最早期的階段開始介入,這需要耗費鉅資。

  禮來一直保持著創新,其所有的藥品都是原研藥,沒有仿製藥。其將每年銷售收入的20%投入研發,這已經高於行業平均水準(約為15%)。在禮來中國副總裁邢軍看來,如此大力度的研發投入,體現了禮來的自信:“研發是燒錢的,我們敢投入20%,是因為對自己後續産品很有信心。”

  過去十年,制藥公司們在研發方面花的錢一點沒有減少,但成功面世的新藥數量卻越來越少。因此,有人開始質疑:如此大的研發投入是否值得?出身化學博士的李勵達則認為,應該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對我們念自然科學的人來講,往往只看到自己所在的領域而看不到別人的領域在發生著什麼。所以制藥企業要讓研發成果最大化,就必須讓自己的科學家學會往外看。”

  “開放的創新平臺”是禮來研發的一大特色。禮來的全資子公司InnoCentive建有一個網站,作為科學家與制藥企業進行研發合作的平臺:制藥企業如果想解決研發過程中的某個難題,可以在該網站上發帖,詳細説明需要達到的目標;全球的科學家在簽了保密協議後,可以進入網站的某個秘密“項目室”去了解與該難題有關的數據和産品説明。對於那些幫助企業解決了某個課題的科學家,InnoCentive將給予最高10萬美元的獎勵。作為回報,相關企業將獲得解決方案的智慧財産權。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禮來開放式的研發戰略與其投資戰略的主導思想是一致的:“可能我們並不是每個領域裏面最好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找這個領域最好的人和最好的公司來做這件事。”邢軍表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