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看待中國的三種態度
- 發佈時間:2015-09-12 01:56:23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海外觀察
□劉麗娜
饕餮完一頓海底撈火鍋,又在王府井小吃街品嘗了傳説中的油炸蝎子,來自美國密蘇裏州的電子工程師坎寧連連點讚。這位據説晚餐通常只吃一個蘋果的德裔美國人在這個暑假對中國留下了深刻印象。當然不僅僅限于吃。
儘管妻子是中國人,他們的混血女兒已經是小學生,但坎寧本人還是首次來華。
“中國很有活力,中國人很友好。”這是坎寧此番中國行的總體印象。不過,中國也有不少地方讓他難以理解和無法接受。比如隨地吐痰,還有很多北京男人喜歡把背心或者T恤衫從腰以上撩起來,露出中間的肚囊。“我應該入鄉隨俗嗎?”坎寧這樣打趣他的中國太太。
像坎寧這樣的遊客,可以説代表了美國普通民眾對中國和中國人的一種態度:並不那麼關心,但以友好和開放的心態接觸與觀察。
實際上,根據筆者的觀察,美國人對待中國的態度,大體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一種就是上述的美國百姓視角。還有一種是商人視角,最後是政治(智識)視角。
鋻於中國領導人即將訪美,本來在國際關係中就一直極受關注的中美關係最近在國際話題中開始持續升溫。又由於中美關係不斷變化的特質,關於兩國關係與相互看待的態度值得時常總結。
在百姓視角之外,商人視角更加務實。長期以來,商人群體是中美關係當中的重要粘合劑,因為商人群體通常最敏感、最有先見之明。無利不起早,美國商人關注中國當然原因在於獲利。中美建交36年,很多美國商人在中國實現了發家史。由於有遠見,美國商人善於發現中國的市場商機,也非常有耐心。在華商人把“兩P”奉為圭臬,即潛力(Potential)與耐心(Patience)。美國商人善於培育和創造中國市場,在與中國市場共同成長的過程中,積累財富與經驗。
不過,最近,美國商人據説對中國的抱怨越來越多,主要是抱怨管控越來越緊,在中國的盈利比例下降。實際情況是,多數美國企業在中國依然是賺錢的,他們所感到不開心的是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來自中國本土的競爭壓力。中國企業自身已成長起來,在更多的平臺上與美國企業平起平坐。而美國以及其他外資企業在中國多年來享受的超國民待遇漸漸難以維持。於是,美國企業開始通過在華商會以及中美商會等機構發聲、遊説,希望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繼續對外資企業給予優惠。
從中美貿易談判到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可以看出美國商界對中國的態度,順勢而動,務實而為。而美國商人為確保自己的利益,總是強調規則在先,這也是近幾年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取得重要進展的原因。從貿易到投資,也反映了中美經濟關係的新趨勢。應該説,多數美國商家對中國的“兩P”態度依然存在。遍觀世界,中國的市場增長前景依然相對優越,當年那麼艱難的中國市場環境,美國人都能堅守下來,而今中國的商業環境不知進步多少倍,美國商人如果失去耐心,豈非自斷財路未來?
無論是百姓還是商界,最終的態度都會反映在美國對華的政治態度上。政治態度是最複雜的態度,它大體集合了政府、國會官員、學者以及媒體這三種最主要的思想力量。這種態度與其説是“政治”的,不如説是“智識”的。
近來美國對華的智識態度可謂五味雜陳,排華派有之、友華派有之、旁觀派有之。
政府官員與國會議員出於國家利益和選民利益考慮,對中國的態度總體上是實用主義的,也可以説是與時俱進,因為國家和選民的利益也在變化。儘管始終是接觸與遏制並存,但近四十年來,美國官方對華實踐基調大體是沿著合作的路徑前行。
美國的學者是非常有魅力的階層,由於“旋轉門”的存在,美國學者思想界實際上是政界、商界與純學術界的綜合體。很多學者一生中都是三种經歷並存,他們是真正既懂學術又懂政治與商業規則的知識精英。
媒體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政界與學界的擴音器,當然,在媒體工作的不少編輯記者本身也是智識階層的重要參與者,加上大量的獨立撰稿人和專欄作者,這些人形成的公共輿論是影響美國思想的重要力量。
目前,在美國智識階層的各種對華態度中,不難看出一種瀰漫的焦慮。正如曾任美國總統中國事務主要顧問的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傑弗裏·貝德近日所説,美國出現了日益增強的“對華焦慮”,這種焦慮是“美國對中國崛起的過激反應”。與十年前相比,不論經濟、政治還是軍事實力,中國都變得更強大。而面對一個在短時間內變得更強大也更自信的中國,很多美國人還不能適應。甚至中國人自己,也處在對自身變化的適應之中。
遠觀美國對華的三種態度,其實也是三類群體的思維方式。百姓階層是大眾的,但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數;智識階層是小眾的,但嘴巴很大,熱衷於發聲和影響他人。商人階層居於中間,是推動社會經濟運作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態度尤其需要關注。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