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因素”依然是大宗商品穩定劑
- 發佈時間:2015-09-07 01:09:22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葉斯琦
回顧進入21世紀以來大宗商品市場的起與伏,中國無疑是一個焦點。2002-2007年,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工業化、城鎮化驅動下,對大宗商品需求急劇攀升,再疊加歐美等國家貨幣寬鬆和實施地産資産泡沫化的政策,物價大幅上漲,從而造就了大宗商品的超級牛市。
即便在歐美經濟遭遇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重創之際,中國經濟依然維持較高增速,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依然巨大,從而支撐了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
由於中國對全球大宗商品的影響日益加深,並逆勢在全球尚未脫困于金融危機之際推動商品上漲,人們將大宗商品市場的這股動能稱為“中國因素”。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著名投行都曾強調過“中國因素”,並指出大宗商品的黃金十年,“中國因素”至關重要。
當前大宗商品已告別黃金十年,曾經作為大宗商品龍頭的原油、銅等品種跌幅過半,並引領著工業品、農産品等步入寒冬。
在分析人士看來,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一方面歐美發達國家去杠桿和資産去泡沫,另一方面2011年之後新興經濟體的經濟遇到結構性問題,尤其是中國經濟進入換擋期,“中國因素”成為大宗商品回歸價值和去泡沫的直接因素。
隨著大宗商品再度步入跌勢,如何看待當前和未來“中國因素”的作用?
首先,應該認識到,前幾年中國經濟體量還沒有那麼大,保持經濟增速或大宗商品需求增速都相對容易。但是,現在中國的經濟總量已上升至世界第二,在這麼一個龐大的體量下,經濟要再實現以往的增速非常困難,大宗商品需求想要維持原來的高速增長也比較困難。
不過,增速的放緩並不意味著絕對量的減少,中國對大宗商品的消費需求量依然處於增長的狀態。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已經進行了多年,未來中國的需求料維持在一個相對較平穩的水準,對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也已經反映在了價格當中,因此目前就大宗商品市場而言,中國經濟轉型因素的影響應該在弱化。隨著“中國因素”進入常態化,商品紛紛跌破成本區域,其對商品的利空也會出現邊際遞減的規模,未來影響更多的是商品自身的供需矛盾和美元因素。大宗商品如果要回歸牛市,可能需要新的經濟體實現新一輪經濟高速增長來扶持。
其次,中國經濟增速已經從曾經的“過熱階段”漸漸回歸正常區間。具體來看,目前中國經濟轉型減少的大宗商品需求,主要是中小企業以及落後過剩産能的部分,分行業、分品種均不一樣,農業會相對較少,工業品、基本金屬等相對較多。從追尋量的增長轉變為要求質的提升,這樣更有利於實現經濟的內部平衡。
一直以來,“中國因素”雖然重要,但中國在國際大宗商品貿易中仍缺乏定價權,難以真正主導世界大宗商品市場行情。在中國經濟發展“穩中求進”的新思路中,“中國因素”的含金量有望逐步提升。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