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當“農業”站在“網際網路+”風口

  • 發佈時間:2015-06-01 01:10:47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高偉

  站在“網際網路+”的風口下,讓一些傳統産業感覺冷颼颼。其實這是誤解。“網際網路+”裏的“+”追求跨界融合,發展新形態、新業態;不是“-”,更不是擠出、零和博弈。從這個角度看,“網際網路+農業”是在網際網路與農業結合中創造新的價值,讓農業這個老樹發新芽,長壯枝,保持勃勃生機。

  “網際網路+”也不是一陣風,它更像潮水。當“網際網路+”這股大潮對傳統産業漫灌後,哪效率低窪,就會留下更多潮水。傳統農業雖然市場巨大,但用戶分散、交易成本高、資訊不對稱嚴重,是典型的效率“洼地”。只要“網際網路+”潮水流入的預期收益高,就會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注入。

  農業借助網際網路,對市場、産品、技術、資源等資訊進行廣泛收集和專業分析,重塑整個農業産業鏈,可向社會提供更優質的農産品、更低廉的銷售渠道和更完善的售後服務,其重點環節有以下幾個方面。

  以客戶為中心,促進農産品銷售模式升級。企業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是創造顧客。“網際網路+農産品銷售”,讓農産品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度,改變農産品消費市場,吸引和聚集了大批消費者。例如,在恩施市“大山鼎”高山蔬菜網上,有機蔬菜經常供不應求。大量農民和合作社變身網商後,將自家或收購的農産品進行網路銷售,面對的市場更大,議價能力更強。“網際網路+農産品銷售”還可減少銷售環節,降低銷售成本,讓生産與消費之間的鴻溝逐步消除。我國農産品流通産業規模約為10萬億元,如果“網際網路+農産品銷售”能廣泛運用,將大大節約社會資源。

  促進農業生産智慧化。“網際網路+農業生産”改造著傳統農業生産方式,使農業生産更加自動化、精準化、可追溯,減少人力、降低成本,進而實現農業生産的標準化。湖北省長陽縣開發的“手機導航種地系統”整合側土配方、作物栽培、病蟲診斷等技術,實時指導農業生産,讓全縣10%的農戶受益。

  促進農資電商轉型。農資産品包括農機、化肥、農藥、獸藥、種子等,其中大部分品種可以標準化,符合多次購買特徵,適合電商模式銷售。“網際網路+農資市場”,可從生産、流通、行銷、服務等各方面改善農資供應。

  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網際網路+農村金融”覆蓋面廣,取得了很大成效,在小額信貸和農業保險領域格外明顯。過去一年,新增的農村餘額寶用戶超過2000萬,增收7億元。在農業保險方面,通過網際網路的資訊採集能力以及大數據分析能力,可顯著降低農業保險賠付率。

  在以上“網際網路+農業”模式中,都蘊藏著巨大商機,網際網路與農業結合看起來是很般配的婚姻,但結婚後如何幸福生活,獲取實實在在的收益,還需處理好各種關係,家和才能萬事興。

  第一,尊重農業生産規律。網際網路進軍農業要做好長期投入的準備,切不可急功近利搞“閃婚”。網易養豬就一度成為笑談,“強東大米”也偃旗息鼓。一些高科技大佬進軍農業後之所以碰壁,主要是因為沒有掌握農業生産規律,更缺乏持之以恒的決心。

  第二,加強管理,降低成本。在“網際網路+農業”的競爭中,最終勝出的將是高效的管理,以此來保障高品質的産品和低成本的企業運營。目前大多數農産品電商主打生態、有機、源産地可追溯等高端農産品定制服務,價格反而高於實體店,損害了電商的競爭力。因為農産品市場競爭比較充分,利潤率平均化快,想掙大錢不容易。

  第三,積極創新,保證品質。産品品質是基石,只有不斷開發新産品,打出品牌,才能使“網際網路+農業”富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一些電商平臺的農産品品質良莠不齊,賠付困難,侵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肯定被淘汰。

  第四,尊重農民,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對農民好,與農民共贏,才能保障“網際網路+農業”長期穩定運營。“網際網路+農業”需要接地氣,推廣農民容易掌握、實用的操作技能,讓新技術紮根田間地頭。當然,農民也需要主動擁抱網際網路,掌握和運用網際網路技術。

  總之,“網際網路+農業”是對傳統農業的大變革,在解放農業生産力的同時,農業生産關係也需與之適應並做出相應調整。這是一把“雙刃劍”,有成功,也會有失敗。廣大農民和涉農企業如何根據自身特點,選擇與“網際網路+”的最佳接入點,需要認真思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