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漢能薄膜發電技術成熟任重道遠

  • 發佈時間:2015-04-24 03:31:26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張枕河

  4月23日,繼前期連漲4個月大漲三倍之後,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結束持續一個多月的橫盤狀態,在直接利好因素並不明顯的情況下,大幅收漲14.2%至7.88港元,全天成交額達36.89億港元。為此,漢能盤後發佈公告稱,公司不知有任何原因導致價格和成交量變動,且無其他資訊需要披露。

  對於漢能薄膜發電,來自業內專家、媒體以及部分投資者的質疑之聲從未間斷,做空者也在躍躍欲試,然而目前來看漢能似乎並未受到過多負面影響。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對漢能薄膜發電集團的控股股東漢能控股集團進行了調研,並採訪了一些行業專家。業內專家指出,從目前來看,暫時沒有更多直接證據證明漢能薄膜發電的經營和股價上漲有何不當。當然,面對各種質疑,漢能應該更加完善自身技術,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打消各界質疑。

  另辟蹊徑發展薄膜

  在晶硅與薄膜兩條光伏電池技術路線中,漢能選擇了成功案例相對較少的薄膜技術。

  業內專家介紹,在光伏行業,晶硅電池和太陽能薄膜被分為兩大派系,兩種産品多年來一直圍繞生産成本與轉化率展開競賽。所謂薄膜光伏發電,即為把一層特製薄膜製成太陽能電池。目前全球硅供應整體處於趨緊狀態,而薄膜光伏發電用硅量非常少,與當下應用最廣泛的晶硅光伏技術相比,其最明顯的優勢無疑是成本低。此外,薄膜發電還具有製作工藝簡單、弱光性好、靈便等優點,可以在光線較差的地方發電,還可以和建築物很好地結合。

  然而,薄膜發電也具有明顯的缺點,它的效率和穩定性都遠遠不及晶硅技術,且薄膜組件需要更大面積吸收太陽能,相應增加了土地佔用,整體投入成本也更高,因此許多企業紛紛棄而不用。

  有業內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指出,薄膜電池技術其實還沒定型,國內從事薄膜電池生産的企業,日子並不好過。薄膜發電技術的轉化率比較低,且存在很多技術問題,在整個市場中所佔的比例正不斷降低,目前甚至已經不到10%。但從長期看,該技術仍具有很大的潛力。如果是資金較為雄厚的企業,且肯長期投資該項技術,或許會具有較好的前景。

  漢能就成為了“最符合條件”的企業。漢能的家底來自於水電行業,尤其是金安橋水電站,其比葛洲壩規模還要龐大,目前每天仍在為漢能帶來大量的利潤,令漢能在薄膜發電技術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堅持。

  股價上漲眾説紛紜

  關於漢能此前股價持續暴漲的原因,可謂眾説紛紜。英國《金融時報》等外媒更是多次提出質疑,指出漢能薄膜發電主要收入均來源於向其母公司漢能控股集團的關聯交易,更多次強調漢能薄膜發電股價存在被操縱的嫌疑。統計發現,自2013年1月2日至2015年2月9日間,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總在尾盤時段出現飆升,時間大約在收盤前10分鐘。

  漢能薄膜發電董事會主席李河君已經否認《金融時報》的相關指認。漢能控股集團有關人士也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公司並不知悉任何人士進行任何市場不當行為。

  上海市匯業律師事務所律師賈毅律認為,不論是《金融時報》還是漢能,目前都沒有真正讓對方心服口服。對於《金融時報》而言,其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漢能存在違法違規行為。根據港交所的《上市規則》,關聯交易並不是不能做,在披露、公平、董事會通過原則下是可以的。因此,這不足以構成其違反任何法律法規的理由,而且漢能本身的確有其投資亮點。對於漢能而言,不管其通過何種理由解釋,但關聯交易佔比過高仍是客觀存在的。

  漢能薄膜首席執行官代明芳曾表示,“我們目前的客戶是我們的主要股東,正是這一點讓其他人産生了懷疑。”

  此前《南方週末》曾報道,李河君本人對此的解釋是,“關聯交易是一個過程,之前大家不知道什麼叫薄膜、移動能源,大股東扶持一下,就像父母扶持孩子成長。2014年漢能薄膜發電已經變成‘成年人’了,關聯交易情況已經大為改善,2015年肯定會更少。關聯交易的目的是為了將來不關聯交易,孩子長大了,父母就會讓他面對風雨,但當他只有三五歲的時候不行。以前漢能市值不高,原因是香港投資者不懂漢能,香港投資是短期投資。現在有了滬港通,內地很多層次比較高的投資者讀懂了漢能,知道薄膜發電、移動能源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從客觀來看,漢能股份結構已經出現調整,以前股票大部分在香港人手裏,現在香港人賣了,中國內地股民買,整個結構是一個績優股。所以,我認為滬港通是漢能市值的主要推手。”

  完善技術方為上策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對於漢能而言,其繼續完善薄膜發電技術,以及擴大相關市場,實際才是回擊質疑的良方。

  不同於以往一些輕易被做空的空殼公司,漢能的確具備一些領先技術,並且也獲得一些專家的看好。里昂證券太陽能行業分析師楊立志就坦言,與晶硅技術相比,目前薄膜發電技術在全球光伏市場佔比並不高,而且過去幾年大多數薄膜發電企業發展狀況不佳。但漢能薄膜發電有三點優勢:規模效應、協同效應和母公司雄厚實力。他指出,除了Solar Frontier,漢能是目前全球唯一做到大規模銅銦鎵硒(CIGS)量産的公司;漢能收購的多家全球技術領先的薄膜發電企業擁有的各種技術可以産生協同效應。

  漢能不斷的收購確實令其實力大增。2012年3月,漢能集團收購了德國Q.cells SE公司的子公司Solibro Gmbh。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裏,漢能集團還以3000萬美金作價將美國Miasole公司收至麾下。隨後,美國Alta Devices公司和Global Solar Energy公司也先後被其收購。四家海外公司中,主攻砷化鎵(GaAs)高效柔性薄膜技術的美國Alta Devices公司和美國Miasole公司無疑是漢能集團試圖進行技術嫁接的新跳板。而在業內光伏工程師看來,這兩家公司研發技術也的確代表了當前世界在太陽能領域的頂尖水準。

  據漢能控股集團介紹,美國Miasole公司的銅銦鎵硒組件經德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院(Fraunhofer ISE)認證,其最高轉化率達到21%;砷化鎵組件獲得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認證的最高轉化率達到了30.8%,這也是薄膜發電技術轉換率最高的世界紀錄。銅銦鎵硒以及砷化鎵目前已經成為其最為倚重的技術之一。

  但據一位行業分析師表示,通過收購獲得領先技術對於漢能而言是不夠的,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這幾家公司雖然技術很好,但由於此前經營不善等原因,産能都非常低,根本無法滿足漢能的需求,短時間內也無法實現商業化量産。漢能要想突破還需在整體佈局上有進一步構思,其技術真正走向成熟還任重而道遠。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