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聊聊市盈率那點事

  • 發佈時間:2015-04-04 00:56:48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深圳證券交易所資訊管理部

  對於熟悉證券知識的業內人士來説,市盈率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概念。哪怕是一個對股票交易只有一點了解的股民,也知道市盈率的高低意味著什麼。前些年,IPO制度改革有個關鍵措施就是抑制過高的發行價,而判斷發行價格高低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市盈率。當時,上市公司的發行公告都要公佈相關行業的平均市盈率,包括中位數、算術平均、加權平均等數據。最近創業板漲勢可觀,有市場人士説創業板平均市盈率快100倍了,有點高。也有人説創業板市盈率才80多倍,與納斯達克的高峰期相比還差得遠。到底哪個數據才準呢?還真有點讓人犯暈。

  要説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從市盈率最基礎的計算公式説起。簡單地説,市盈率(Price-to-Earnings Ratio,縮寫P/E或PER)等於股票價格除以每股收益,即市價盈利比率,其經濟學含義是“按當前的每股收益分紅,以當前股價買股票多少年以後才能收回投資成本”。虧損公司即每股收益為負的公司不計算市盈率,因為每股收益為負不論什麼價格買入永遠也回不了本。既然這麼簡單的一個公式,有什麼故事可以聊的呢?其實不然,因為每股收益這個小小的統計指標裏有很多説不完的“故事”。

  每股收益是一個會計術語,顧名思義就是每一股份能分到多少利潤。每股收益又可以分為上年每股收益(上一年度每股賺多少錢)、滾動每股收益(最近四個季度每股賺多少錢)、預測每股收益(未來一年每股賺多少錢),按照這三種每股收益計算出來的市盈率分別稱為靜態市盈率、滾動市盈率和動態市盈率。在證監會2013年頒布的《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準指引》中,這三種計算標準都被羅列在內。一般而言,國內交易所多使用第一個指標,資訊商多使用第二個指標,國外分析師則比較喜歡用後一種指標。公司未來的盈利預期對股價走勢影響最大,而過去的數據只能反映歷史。

  上市公司的股本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上市公司實施增發、送股、轉增、配股等行為時,公司股本都會發生變化。按期末股本數計算出來的每股收益稱為全面攤薄每股收益,而用按股本對利潤的貢獻時間折算出來的加權股本(例如發行半年的只能計算一半)計算得到的每股收益稱為加權每股收益(也稱基本每股收益)。以這兩種每股收益計算出來的市盈率,稱為攤薄市盈率和加權市盈率,我們在上市公司的發行公告裏經常看到這兩種指標。證監會曾按照財政部頒布的新會計準則(2007年生效)對上市公司凈資産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計算及披露規則做過修訂,其中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釋每股收益(類似攤薄每股收益)是兩個有顯著區別的概念。但在《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準指引》中,並未對這兩種指標計算的市盈率進行區分,其計算個股市盈率時使用加權每股收益,而計算整體市盈率時則實際使用攤薄每股收益。目前,深交所在證券資訊庫(SJSXX和SJSXXN)對外披露的每股收益是加權每股收益,按照證券資訊庫和行情庫實時計算出來的市盈率(SJSHQ中的一個字段)實為股票的加權市盈率。

  説完單只股票的市盈率,我們再來説説板塊市盈率,即根據多只股票數據計算得到的整體市盈率。整體市盈率用於衡量一組股票價格高低的整體水準,通常整體市盈率有三種演算法:總股本加權法、算術平均法、中位數法。總股本加權法是以股票的總股本作為權重,對每只股票的價格和每股收益進行加總計算,即一組股票的總市值除以總收益。算術平均法是取多只股票市盈率的簡單算術平均數,中位數法是多只股票市盈率排序後取中間的那個數值。三種演算法各有優缺點,總股本加權法容易受到大股本股票的影響,算術平均法容易受到微利股票的影響,中位數法容易受到樣本數和樣本分佈的影響。目前深交所對外發佈的板塊市盈率採用的是總股本加權法,證監會、上交所、世界交易所聯合會(WFE)、境外資訊商在計算整體市盈率時,大都也採用這種演算法。

  用總股本加權計算整體市盈率時,有一個細節需要分辨,就是包不包括虧損公司。深交所現有的演算法是不包括虧損公司,因為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整體市盈率即投資者買一組股票收回成本的時間,作為理性的投資者肯定想越快回本越有利,自然不會選虧損的股票而延長回本時間。上交所也採用和深交所一致的方法,即計算整體市盈率時排除虧損股票的數據。由於虧損公司只是少數,所以包不包括虧損公司在實際運用中相差並不是很大。以創業板3月底的整體市盈率為例,不含虧損公司的計算結果為87.25倍,包含虧損公司的結果為91.14倍,兩者相差僅4.5%。

  對於每股收益數據的維護,深交所慣例的做法是公司年報披露一家更新一家,這樣做的好處是年報披露期間板塊市盈率的變化是平滑的。也有交易所採用每年4月底統一更新的做法,這樣5月份第一個交易日的市場整體市盈率會出現一個跳變。大家不要小看這個細節,仍以創業板3月底的整體市盈率為例,如果採用2013年的收益數據,則創業板整體市盈率為97.19倍,這也就是文章開頭有人説創業板市盈率近100倍,也有人説才80多倍的原因。截至3月底,創業板已有215家公司披露了2014年的財務數據,佔了創業板公司數的一半。

  談了那麼多關於市盈率的事,我們並不是想爭辯哪個演算法更科學、更權威,而是想告訴大家,一個小小的統計指標並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數學公式,其背後往往隱含了諸多的學術爭議、制度設計和業務流程等,一個環節的細微差異可能造成結果的顯著不同,一個統計口徑的小調整常常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和巨大的代價。因此,WFE等國際組織對統計指標只給出基本公式,計算細節方面則尊重市場的統計慣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