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高處不勝寒?80倍市盈率引發估值之辯
- 發佈時間:2015-03-07 11:31:24 來源:成都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對於年內上漲超過三成,且在本週突破2000點的創業板而言,當前面對的是未知。一方面,創業板80倍的市盈率引發市場對其估值之辯,昨日的大跌更是讓中期頭部形態是否確立成為市場討論的焦點;另一方面,已經率先披露業績的創業板交出了史上最佳成績單,同時最新出爐的政府工作報告也為新興産業發展指明方向。那麼,創業板未來上漲的空間還有多大呢?
任性上漲 創業板年內漲幅超三成
去年四季度爆發的藍籌行情未能在今年延續,相反創業板成為一季度明星,在大盤下挫之下逆勢而起。本週,創業板指數突破2000點整數關,創出了2032.22點新高。數據顯示,創業板指數年內漲幅已經超過了30%。其中,96.8%的個股實現了正收益。
本週四,創業板指再次刷新歷史新高,最高達到2032.22點,年內累計漲幅達到36.90%,遠遠跑贏了上證指數0.43%和深證成指5.01%的同期漲幅,成為今年以來主流資金的主戰場。在指數的大漲中,個股表現出色。統計顯示,截至昨日,421隻創業板個股中有46隻個股處於停牌狀態,其餘上市交易的375隻個股中,有363隻個股年內實現上漲,佔比達96.8%。具體來看,期間累計漲幅超100%的個股有19隻。19隻個股中,有9隻個股上市未滿一年。剔除新股後,在今年以來股價翻倍的創業板個股中,華鵬飛期間累計漲幅最高達到184.26%,是年內漲幅最大的個股。創業板個股儼然已經成為了A股的“貴族”。至昨天收盤,A股10隻百元股中,創業板個股佔到了8隻。在它們身後,還有一批80元以上的“準百元股”。
在一片火熱的個股背後,是大量資金的追逐。3月2日,創業板成交金額高達850億元,3月3日,再次突破歷史新高,達854億元。而在此前,大部分時間只有四五百億元成交額。截至昨日,本週創業板合計成交近4000億元。大量涌入的資金造就了創業板的火熱,據統計,共有134隻創業板個股年內呈現大單資金凈流入態勢,累計大單資金凈流入13343.33億元。其中,有44隻創業板個股年內累計大單資金凈流入均超100億元。
估值創新高市場分歧加大
本週,深交所數據顯示,創業板整體市盈率突破80.41倍。即便是在昨日的暴跌之後,整體估值仍舊達到了79.93倍。創業板的高估值,再度引發了市場關注,各路資金對此也産生了分歧。
市盈率突破80倍
3月4日收盤,創業板指站上2000點整數關。當日大漲後,創業板的總市值接近3萬億元,整體市盈率突破82.28倍,較深市主機板平均27倍市盈率,滬市平均16.4倍市盈率明顯偏高。在399隻市盈率為正的創業板個股中,100倍以上市盈率的個股多達150隻,佔比接近四成。“一眼望去,都是高高在上的市盈率。”分析師表示,在創業板平均PE高達80倍的背景下,創業板市場到底是一個頂峰還是一個起點,投資者需要對未來有一個預期戰略。
據統計,截至目前,按照年報預告中值計算,創業板指前十大權重算數平均市盈率接近80倍,僅匯川技術市盈率低於50倍,掌趣科技及樂視網甚至都超過140倍。其實,80倍市盈率代表的僅僅是創業板市場的平均水準。百倍、甚至千倍市盈率,在創業板個股中也並不罕見。同花順數據顯示,至昨天收盤,421隻創業板股票中,萊美藥業、通源石油等9隻創業板個股的動態市盈率已超過1000倍。而超過80倍的市盈率也意味著創業板突破了A股歷史上的估值“天花板”。回顧A股歷史可以看到,滬市2007年10月末平均市盈率69.64倍,當時上證指數為5954.77點。
機構高位減倉
創業板估值的不斷推升,已經引發了市場的關注,不少分析師開始唱空創業板。信達證券在最新報告中提醒投資者,當前創業板的估值已經達到包括2000年美國科技股大泡沫等證券市場大泡沫期的巔峰狀態,開始醞釀巨大風險,而註冊制的逐漸推進將增大這種風險落地的概率。
不過,在創業板連續上漲的過程中,機構與遊資大唱“對臺戲”——機構在連續上漲後開始選擇減持,而遊資則大舉接盤繼續拉升。例如,2月復牌以來連續拉出六個漲停的掌趣科技被機構席位大舉減持,5家機構累計賣出了1.1億元;與此同時,遊資則大舉追入,多家營業部席位一邊拉升一邊賣出。事實上,基金在去年就已經開始減持創業板個股了。基金2014年四季報顯示,有不少曾經重配創業板的基金在去年四季度進行了大規模減持。數據顯示,在去年三季度末,前十大重倉股中至少有5隻為創業板的基金共有70隻,而到了去年四季度末,前十大重倉股中有5隻為創業板的基金共有36隻。
最佳成績單VS最高市盈率
高成長化解高估值?
創業板80倍的市盈率讓人不寒而慄,但與此同時創業板個股的成長性卻讓投資者看到了堅守的理由。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創業板421家公司全部已按要求披露了2014年度主要財務數據,交出了史上最佳成績單。統計顯示,近70%的公司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較2013年上升10個百分點,創業板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速創下近三年來最高。
凈利增速創三年新高
統計顯示,2014年度創業板421家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431.46億元,平均每家公司為8.15億元,同比增長27.03%;合計實現凈利潤393.53億元,平均每家公司為0.93億元,同比增長22.71%。
從營業收入來看,421家公司中,有359家營收同比上升,其中匯冠股份、上海鋼聯、恒順電氣等64家公司同比增幅超過50%,151家同比增長超過30%;從凈利潤來看,有8家公司實現凈利潤超5億元,24家公司超3億元,130家公司超1億元。從行業來看,廣播電影電視、電腦、通信設備製造、軟體及資訊技術服務、商務服務、衛生、生態保護、文化文教等行業上市公司業績突出,業績增速超過創業板平均水準。還值得一提的是,創業板上市公司中有305家屬於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産業,這305家公司2014年度營收和凈利潤增長率分別達到31.29%和24.29%,超過創業板平均水準。
高成長能否化解高估值
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整體業績實現了3年以來最好的成績,但對於創業板指數不斷創出新高以及一批創業板公司股價離奇暴漲的現象,不少投資者直呼看不懂,有關創業板是成長還是泡沫的爭論此起彼伏。
高市盈率需要高成長來化解,而二級市場投資者也主要通過創業板公司未來良好的業績來分享成長性收益。但一些創業板公司正面臨成長性不足的尷尬。對此,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認為,創業板超過80倍的估值水準在挑戰極限,超過了日本、中國台灣股市以及納斯達克泡沫破裂前的水準。歷史上崩盤的市盈率是80倍,當業績預期增速跟不上的時候,市場就會出現崩盤。但也有機構分析認為,國內A股市場投資者結構、交易制度、整體經濟現狀等因素,也成就了創業板、中小板的制度紅利,高送轉助推了小盤股的情緒。短中期來看,在註冊制沒有正式落地實施之前,創業板仍有望保持趨勢向上,反覆走強的概率較大。
政策利好護航 券商繼續看好新興産業
創業板中大多數個股來自新興産業,從史上最佳的成績單來看,運作三年多來,創業板市場支援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作用得到積極發揮。在最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新興産業和新興業態是競爭高地。機構普遍認為,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利好新興産業,資訊化、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生物醫藥、環保等代表新經濟轉型方向的板塊,今年有望繼續領漲A股市場。
平安證券指出,政府工作報告對産業政策面面俱到,投資者可從這幾方面去發掘機會。産業政策主要強調水利工程投入加大;産業升級裏“中國製造2025”;強調新興産業和新型業態的發展地位,提出“網際網路+”行動計劃;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促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節能減排與環境治理。
民生證券對此分析指出,“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推動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網際網路、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引領網際網路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可關注:萬達資訊、全通教育、鼎捷軟體、榮之聯、新大陸、銀江股份。
本報記者 劉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