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8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尋求利率下行的新途徑

  • 發佈時間:2015-02-11 00:31:1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 陳炳才

  當前,我國市場利率相比國際水準較高,降低利率是經濟形勢的客觀要求,否則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將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甚至會增加銀行不良信貸資産。然而,2014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不對稱降低存款和貸款利率後,市場利率並沒有出現下行趨勢,銀行間市場利率在2014年12月份反而上升。與此同時,商業銀行也沒有降低存款利率,而是上浮到頂,貸款利率同樣如此。

  央行首次降低利率以後市場利率沒有下行,原因複雜,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首次降低利率,在存款競爭背景下各商業銀行都選擇把存款利率上浮到頂,但如果第二次乃至第三次降低利率,每次都是降低存款和貸款利率0.25%,商業銀行繼續上浮存款利率就意味著上浮了20%-30%,商業銀行應不會這樣做。目前我國消費物價下行,2015年1月消費物價上漲0.8%,預計全年在1.5%以內,目前存款和理財名義年利率4%-5%,實際正利率太高,如果央行連續降低利率以後,市場利率下行也將是必然現象。

  當然,目前市場利率沒有下行,也在於商業銀行降低利率壓力較大。首先,存款準備金的利率損失,商業銀行需要彌補。目前,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利率在19.5%左右,小型商業銀行在12.5%左右,如此高的準備金率,得到的利息只有2%不到,而銀行支付給存款人的利率至少在3.3%。商業銀行在存款準備金上的利率損失,期望通過降低存款利率來彌補的條件不成熟,必然要通過貸款拿回來。

  其次,商業銀行進行理財和信託等表外業務産生的期限錯配,會增加資金拆借需求,推高拆借利率,也會提高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中央銀行通過常備借貸便利融資給商業銀行,表面上看其利率比拆借市場低,似乎是在引導利率下行,但其實質效果依然是提高利率。因為存款準備金本該償還給商業銀行,現在不僅不償還,而且要求商業銀行通過資産抵押獲得資金,商業銀行被迫增加資金成本,也必然會提高利率。

  再次,目前銀行爭奪存款和理財,利率都遠高於政策設定的存款利率,理財利率基本是均衡利率,以行政手段降低利率,對理財等利率難以産生引導作用。

  最後,目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銀行因企業償還困難和擔保資金鏈條斷裂形成的風險上升,呆壞賬比率提高,這也要求銀行維持較高利率,以彌補風險。

  面對當前的形勢,貨幣政策確實為難,但也存在著多種選擇。

  一是將央行降低利率與市場降低利率相結合。央行可繼續降低利率2次,每次0.25個百分點,同時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放開存款利率管制,全部存款利率交由商業銀行確定,央行對存款、貸款利率給出指導價格。由於目前短期理財利率超過3-5年的定期存款利率,一旦放開存款利率管制,資金就都會趨向短期理財,理財資金供給增加,利率必然降低,市場利率也就會出現下行。在這個背景下,商業銀行自身會考慮期限錯配的風險。

  二是要用好存款準備金率政策。目前存款準備金率應該繼續降低,至少需要2-3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有人擔心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會使資金走向股市、房地産而不是實體經濟,其實這種擔心沒有必要。股市有其自身的特殊運作規律,目前股指期權和註冊制的推行,對股票價格將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就房地産來説,由於房地産供給已經遠遠大於需求,而且房産稅的開徵、不動産登記制度的完善、特大城市的人口控制和城鎮化建設過程較長等,將有效抑制房地産價格再次暴漲。總體説來,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後,資金會更多流向實體經濟。如果在企業債券發行上進行制度改革,實行更加便利的制度,讓債券市場發展超過股票市場發展,就可以起到預期的作用。此外,在目前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較大的情況下,企業和個人持有外匯意願增加,央行外匯佔款趨向減少,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實際是衝抵人民幣流動性的減少。總之,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不會産生不良效果,而且會引導利率下行。2月5日央行宣佈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效應也證明了這一點。

  三是放開企業外債管制。允許符合資質條件的企業借用外債,或者在境外發行債券。目前,我國短期外債總規模在7000億美元左右,大多是貿易項下的延期付款類等貿易融資,真正借用外債和發行外幣債券的規模有限。考慮到短期外債規模的風險有限、可控,建議部分放開外債管制。可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製定《企業外債管理辦法》,允許具有連續創匯能力、盈利能力的企業,在經過審核以後,進行境外借款和境外發行外幣債券,企業境外借債規模不超過其創匯和盈利能力的30%。允許企業借用外債,可以減少企業對人民幣資金的使用,間接推動人民幣利率下行。

  四是進行金融創新。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國際和國內市場也在趨向頂峰,市場競爭充分,今後的物價將趨向穩定乃至下行,實體經濟增長的速度也趨向下行和穩定,繼續依靠貨幣信貸政策來支援實體經濟高增長的思路可能不太適用,否則銀行會承擔巨大的不良資産風險。最好的出路在於增加企業直接融資的比重,讓資金風險由社會共同承擔,利益共同分享,這需要金融政策創新。

  貨幣政策的未來重點是增加流動性,而不是增加信貸總量,這需要加快推進資産證券化。首先是存款資産的憑證化和轉讓,即所有存款憑證化可以轉讓、交易和質押,而且要便利,建立存款憑證交易系統,讓存款憑證與國債、企業債一樣,完全可以自由交易。其次是貸款資産的憑證化、交易化乃至證券化,每筆貸款資産憑證與存款憑證、債券一樣,也可以在二級市場進行交易、轉讓、質押,乃至將信貸資産證券化。創新了金融産品,市場資金就會成倍增加,這比降低存款準備金的效果要更好,其降低利率的效果也更快。最後是探索金融資本與産業資本合作。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發展,並非只有信貸,也有股票、債券等。更重要的在於金融應該與産業資本合作,可以相互投資、相互持股,或者把債權股權化、紅利化。中國交建公司與巴西國家開發銀行合資成立投資公司,發揮各自的優勢;日本的企業和銀行相互持股,相互共生共榮。但是,這種模式在我國國內行不通,需要改革,即允許銀行持有企業的股份、投資企業,甚至組建合資投資公司。允許銀行將債權轉化為股權,或者轉化為分紅的資本,這需要將國有企業改革和金融企業改革結合起來考慮,包括對銀行監管理念進行改革,讓銀行成為真正的企業乃至投資人。銀行債權可以轉化為股權、紅利,銀行的資金成本對企業來説,也會大大降低。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