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徠卡拍賣:一張照片引發的懸念

  • 發佈時間:2015-01-17 01:04:19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蕭薔

  新年伊始,一件徠卡相機拍賣的舊事還未畫上句號,讓眾多的徠卡粉絲心存懸念。

  2014年7月,有消息稱前蘇聯著名戰地攝影師葉夫根尼·哈爾傑伊用過的徠卡III相機年末將在香港拍賣。他用這臺相機拍攝了大量的二戰題材作品,其中人們最熟悉的就是那張《勝利旗幟插到帝國國會大廈》。這臺徠卡III飽經風霜,但機身冷靴前的257492序列號依然清晰可見。相機搭配的標準鏡頭,序列號為471366。承擔此次拍賣的香港寶龍國際拍賣公司給出的指導價約合人民幣240萬元至360萬元。

  這張《勝利旗幟插到帝國國會大廈》的誕生耐人尋味。當時蘇聯英雄米哈伊爾·米寧已將紅軍旗幟插上了柏林議會大廈,但葉夫根尼接到命令,帶領幾名士兵登上國會大廈樓頂補拍。照片裏面象徵著戰爭的硝煙是攝影師在底片上製作的。當時揮舞旗幟的士兵兩隻手上都帶著搶來的手錶,為了維護蘇聯軍隊的形象,手錶也被攝影師處理掉了。

  雖然這次拍賣的最終結果未見諸媒體,但徠卡相機收藏熱卻經年不減。

  “品質就是生命”

  據説在英國,一些紳士雖不拍照,身上也常挂一台徠卡作為身份的象徵。日本是相機生産大國,卻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徠卡迷。在攝影界,徠卡早已不單是一種拍攝工具,而成為一種文化。

  1913年在德國威茲勒,蔡司公司的工程師奧斯卡·巴納克創造了徠卡UR系列,這離徠卡正式上市還有12年。

  這種起初用於風光攝影的攜帶型相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35毫米標準電影膠片的相機。徠卡不僅成為一個相機品牌,還開創了135相機的發展史。據相關文獻記載,巴納克根據自己的手臂,按照從手掌到臂端的長度截取電影膠片,分成36幀,他設計的攝影負片標準沿用至今。

  在攝影界,徠卡系列相機幾乎是個神話。半個世紀外形不變,極簡單的功能,絕不妥協的製作,徠卡已凝聚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據稱,徠卡從半個世紀前推出M3機型至今,從沒改過外觀設計式樣。歷經百年的市場驗證,徠卡的設計充滿前瞻性,具備成為經典的全部元素。

  徠卡M機身的長高之比非常接近黃金比,古希臘人認為世界上最美的長寬比例是1:0.618,徠卡的長寬比是1:0.58。大道至簡,徠卡的外形簡潔,柔中帶剛,樸實中透著優雅。它沒有可有可無的冗件,零部件最少化,使之達到“增一分則多,減一分則少”的境界。

  徠卡相機的製造充分顯示了德國高超的金屬加工工藝,每一個平面、按鈕和接縫都做得無可挑剔。據説日本相機的製作公差是萬分之三,而徠卡的公差是萬分之一。相機機身小,但分量不輕,用料很厚,非常堅固耐用。

  徠卡穩定的工藝品質在35毫米M系列中充分展示。M3、M2、M1、M4、M6的先後出現讓取景器中的世界變得異常透明。1954年問世的M3機型預示著1925年以來一直持續生産的“巴納克”型徠卡退出歷史舞臺。該機鏡頭介面由螺口轉換成卡口、並搭載取景框與所使用鏡頭自動切換等諸多新功能,該機型震撼了當時的照相機行業和攝影界。1984年開始生産的徠卡M6是機械相機製造的巔峰,在設計上實現了“電池的非必要性”,其中極少的電子元件只負責測光,使之能夠持續不斷地使用,無論在攝氏零下25度還是在零上60度,都可以正常工作。M6的機身由104個部件組成,每一部分都由熟練技工親手調校,不合格的産品絕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徠卡的每一台機身都有技師的簽名,以此作為品質的承諾。

  二戰期間,盟軍轟炸機對德國的工業城市進行輪番轟炸,連柏林都難於倖免。但工業重鎮威茲勒卻被美國軍方指定為唯一不被轟炸的城市,因為這裡有徠卡相機製造廠。徠卡相機不僅是許多美軍飛行員的至愛,也是美國戰地記者的必備,而巴頓將軍又是徠卡相機的“大粉絲”。

  “品質就是生命”,徠卡相機挽救了威茲勒這座城市。

  徠卡也有缺憾

  二戰之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佔據了德國西部地區,徠卡工廠位於其中,被美軍很好地保護起來,而蔡司工廠位於德國東部,在被蘇軍佔領之前便被炸毀,其後一部分在當地傳承,一部分被搬到基輔,但戰前徠卡、蔡司分庭抗禮的局面不復存在。

  二戰期間,徠卡相機主要供給德軍軍用,損耗嚴重,對材質要求也很高。當時相機材料大都從美國進口,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前,為使黑白膠捲發揮更好的影像效果,徠卡曾從美國柯達公司進口紅布簾並獲得技術上巨大的成功。工廠提供的軍需相機品質非常可靠。在德軍攻打蘇聯時,天寒地凍,相機無法工作,徠卡研發了適合在寒冷地區及高空使用的相機,裝置了更多的微型軸承並且涂上防凍油。美國宣佈參戰後,德國很多物資短缺,這也影響到徠卡相機的製造,原本要鍍鉻的由於金屬短缺而改用油漆,還只能用軍服色,因為只有這種顏色,所以布簾的材料只能改為降落傘布料。這些不得已的改動使相機零件壽命大打折扣,所以,全世界的徠卡迷都知道,1946年到1951年期間的徠卡相機經常出現品質不過關的情況。

  “科技古董”

  有如機械名錶中的百達翡麗,徠卡早已成為機械相機的翹楚。隨著一代代偉大的攝影家和偉大的攝影作品的出現,徠卡相機也成為一種歷久彌新的收藏。

  2012年5月,在維也納的韋斯特利希特攝影器材拍賣會上,一台1923年製造的徠卡0系列相機最終以216萬歐元的價格成交,約合人民幣1748萬元。這臺徠卡相機拍賣的世界紀錄保持至今。半年後,香港邦翰斯推出首場徠卡相機專拍,一台Luxus I斬獲746萬港幣的全場最高價。這也引發內地拍賣行的積極探索,北京保利提出“科技古董”概念,並在當年12月份舉辦了首場徠卡相機拍賣會。

  攝影大師布勒松這樣形容擁有徠卡的感受“猶如一個溫暖的吻,槍手的一次射擊,或者是心理學家的那座躺椅。”“如果沒有忠實陪伴我的徠卡,那一幕幕歷史或許早就成為紛紛飄落的記憶。”

  徠卡能成為“古董”,緣自“堅持與嚴謹”的德國工業理念。雖歷經百年,徠卡的外觀依然未有顛覆性的改變,仍舊類似大一號的錄音磁帶。其限量版也只在顏色、材質和鍍金拋光方面有些改變。

  業內認為,徠卡的品牌價值和歷史沉澱對藏家來説是收藏因素的關鍵。特殊價值的紀念版、生産數量、使用者的名人效應,也是評價徠卡相機是否具有收藏價值的重要指標。收藏徠卡相機,首先,要選擇限量版的,物以稀為貴;其次,要看相機的品相,品相決定藏品價值的高低。其中包括相機的機身、外觀和相機內部的機械裝制等。此外,生産年代越久遠,相機製作工藝越精良,相機的收藏價值越大。

  藏家提醒,徠卡相機的新舊程度、外包裝盒、使用説明書、購貨發票及皮外套等附件的完整度也是決定相機價值高低的重要因素,有時候外觀的新舊可以相差十多倍的價格。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