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來到地球第一天

  • 發佈時間:2014-11-01 00:31:32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劉瑜

  大象公會的文章五花八門,從體育項目階級分析到毒品社會建構歷史,從離婚經濟學到草原帝國興衰,簡直無所不包。但是,雜亂無章的主題背後,卻似乎隱藏著同一種生活態度:對日常世界保持永不疲倦的驚奇。

  “驚奇感”我們肯定都有過。比如小時候,萬事萬物都令我們感到驚奇:長頸鹿是站著還是躺著睡覺?樹葉為什麼秋天會變黃而不是變黑?牛為什麼不愛吃肉而狗為什麼偏愛吃肉?人為什麼有兩個性別而不是一個或者三個?……神奇的事情簡直太多,幸虧這個世界上還有《十萬個為什麼》,供我們睡覺前抱著研習。又比如出國旅行時,許多問題讓我們驚訝:阿拉伯人為什麼戴那種方格子頭巾?埃及金字塔的石頭到底是怎麼運到頂上的?希臘的神廟是用來幹什麼的?同一個島上,為什麼多明尼加比海地建設得好?

  然而,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似乎對世界——尤其是對自己所熟悉的世界——已經不再感到驚異。每天連滾帶爬地早起上班,辦公室裏做不完的表格文書,下班後天旋地轉的飯局,週末人山人海的公園……機械生活日復一日,大腦裏的那只“發現之眼”早已不知不覺關閉。

  只是那樣的生活有那麼一點點無趣,仿佛在一片湖光山色中堅決窩在家裏門窗緊閉。

  大象公會裏聚集的,是一批試圖打開門窗的人。他們像是來到地球第一天,看到什麼都新鮮,都要把頭探進去大喊幾聲“喂喂喂”。其實要見識人世無限風光,未必需要花5000塊錢買張飛機票,去巴黎去埃及去古巴去義大利。還有一種更划算也更持久的方式——觀察你週遭的世界,“點擊”你自己的生活,而這正是大象公會的態度。“打開門窗”不是對日常生活的逃離,恰恰是對智性的激活,看見那些司空見慣的,聽見那些充耳不聞的,挖掘那些習以為常的。真的,如果你打開那只“發現之眼”,會意識到我們目力所及,所有平淡無奇的事物之中,都埋著一朵小蘑菇,如果你像馬利奧兄弟一樣奮力頂頂頂,小蘑菇就會蹭蹭冒出來,再滾到你的嘴裏去。

  某種意義上,大象公會所做的事情,是社科人文知識的“科普”。所謂“科普”,就是用理性破除迷信,用邏輯代替神秘主義,用論據代替“我覺得”。對“為什麼北方人比南方人能喝”這種問題,相比“北方人就是豪爽”這種神秘主義的答案,大象公會的作者更願意去追溯酒量與官本位文化之間的關聯;對“二戰中的上海猶太人應該感謝誰”這個歷史問題,相比“中國人就是善良”這種直覺式回答,大象公會更多的是去分析日佔上海時期日本人對猶太人的態度;對“為什麼一個小女孩會殘忍殺人”這個問題,相比我們“人性本惡”之類的感慨,大象公會的作者則去分析“鏡像神經元”活躍程度與善惡的關係……用思考照亮混沌,在別人想當然的地方掘地三尺,所謂“理性”,一半是能力,另一半則是謙卑而已。

  但大象公會所做的,又不完全是科普。自然科學的知識,有相當的確定性,所以自然科學領域的科普,就是把這些相對確定的知識搬運到公眾頭腦當中。但在人文社科領域,確定性知識少之又少。今天被確定的知識,明天時過境遷之後,可能又會重新坍塌。從這個角度來説,大象公會所做的,與其説是普及知識,不如説是普及好奇心與理性意識——前者用以提問,後者用以釋疑。在一個知識可能會和財富一樣陷入“兩極分化”的世界裏,如果説平等的權利需要一個倫理基礎的話,這個基礎就是每個人知識與理性的進取心。

  我們的文化傳統似乎熱愛“道理”遠甚于熱愛“知識”,所以好奇心驅動的求知是逆水行舟。而對於普遍用“感情是否受到了傷害”衡量觀點對錯的人群,理性主義則甚至可能激怒眾生。好在大象公會作者群似乎也不介意“小眾趣味”,大約是已經建立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路自信”。當然作為一個旁觀者,我還是希望大象公會能夠吸引更多的人群。在一個公共生活萎縮的世界裏,求知是保全自我的工程。希望有一天,大象公會能夠成為品位的象徵,而品位則成為成功的通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