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中國該向德國學習什麼

  • 發佈時間:2014-11-01 00:30:59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劉麗娜

  説起德國,多數中國人心中會油然生起一份好感。這種感受不同於對美國,對英法,更不同於對日本等其他發達國家,而是一種特殊的佩服與尊重。這種尊重感從何而來?在中國軟硬實力不斷上升,自我意識日益強烈的今天,中國人該向德國學習什麼?

  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在近期的一次德國之旅中試圖尋找答案。

  憑藉閱讀和媒體的報道,很多中國人可能會有這樣的印象:“德國製造”是品質的代名詞,德國人嚴謹認真,德國人能夠正視歷史。

  短短幾天時間,十余場訪談,從家族企業到議會大廈,從公司高管到政府官員,從博物館到商業街,大量親歷資訊密集涌入,使人在短時間內對這個在現代世界史上毀譽摻雜的歐洲國家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在德國漢堡市政府下屬官方推介機構“漢堡行銷”項目經理馬蒂爾斯看來,外界對德國人的看法很多是固定成見。德國人其實仍然在努力期望獲得世界的認同,例如作為德國第二大城市的漢堡就在努力向世界推銷自己。

  “你可能認為德國人都是工程師,大思想家,或者都不茍言笑,”馬蒂爾斯對筆者眨眨眼,“其實德國也有很多人像我一樣,學習不太需要數學的社會科學”。

  但提起德國製造,馬蒂爾斯還是掩飾不住自豪的神色,他説,德國人確實對産品品質要求非常嚴格,尤其強調耐久性,這可能是德國人長期養成的習慣。

  在德國從事中德企業戰略諮詢的德華諮詢公司總裁楊莉博士説起,當企業出現生産事故時,德國員工通常會在第一時間承認過錯並做出補救,而不像一些中國員工可能首先會努力掩飾。這種直面錯誤的做法是德國人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之處。

  漢堡經濟促進局國際部主任史蒂芬·馬茨給自己選了個很地道的中文名字——馬興漢。這位“中國通”談起中國近年來的崛起與進步,用“非常了不起”來形容。他同時表示,中國在往價值鏈的高端前進,但德國的技術與管理仍然值得中國借鑒。

  除了技術、管理、嚴謹的習慣與勇於面對錯誤的態度,是否有一種“德國精神”是其背後的靈魂呢?

  “德國人是非常務實而又簡樸的人民,”中國學界泰斗季羨林先生在《留德十年》中有過這樣的判斷。而這是他在上世紀30年代對德國國民性的印象。

  今天的德國人又是如何認識呢?同行的一位駐德資深媒體人對筆者説,其實德國人到現在也沒有對自己的世界定位,或者説對“德國精神”有清楚的認識,至少從德國總理默克爾那裏沒有釋放出明確的表態。德國人仍然在學習適應世界。

  在被問起作為歐洲第一經濟大國,德國會否拋棄歐元區其他“豬隊友”而恢復馬克時代?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第一總經理貝諾·彭澤肯定地説:“這毫無可能。”他説,德國花了幾十年時間在努力做一個“好的歐洲人”,現在我們基本做到了,德國的命運是與歐洲緊緊相聯,不可分割的。

  但要深入理解德國,“德國精神”仍然是不可回避的話題。對此,德國議會議員、德中議會團組主席達格瑪·施密特女士就有著自己的理解。

  施密特告訴筆者,有人説,德國人整潔、準時、勤奮,但她也認識一些不整潔、不準時和不勤奮的德國人,當然這些人是少數。她説,作為一名歷史學家,她認為在不同歷史階段,德國精神是不一樣的。一方面,是自由、創新、有思想,正如德國詩人擁有的德國品質;另一方面,德國也曾有過非常虔誠、無視人類種族的納粹時代精神。“我本人當然會選擇前者。”施密特莞爾一笑。

  作為政界新星,41歲的施密特如此推崇本國的詩人精神是有其深厚淵源的。歌德、席勒、萊辛……這些閃亮的名字和他們所代表的精神超越了時空,至今給世界深深啟迪。

  萊辛曾説:人的價值並不取決於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認為真理在握,決定人的價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正是在這種孜孜不倦的求索和學習中,德國人不斷積聚實力,逐漸走出戰爭的創傷與負累,贏得世界的尊重。

  今天,“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思路”等熱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媒體,顯示出中國人自我意識前所未有的覺醒。有學者預言,這個文明古國真的到了爆發的時候。

  即便這樣,保持學習的心態依然至關重要。因為學習是強國的必經之途。多年來,正因為始終抱著學習心態,中國才有了今天的驚人成就。今後中國要走得穩、走得好,依然需要向世界學習。這或可看作來自德國的一點啟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