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信達證券:藍籌“洼地”提供長期投資機會

  • 發佈時間:2014-10-23 07:16: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政策有效把控下,經濟轉型雖然艱巨,但絕非不可完成的任務。在此背景下,過度強調經濟減速對藍籌股的抑制,而完全忽視這一群體越來越顯著的相對估值優勢,並不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投資選擇。

   經濟轉型具備成功條件

  從政策制定的角度來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正在小心解決中國經濟當前最大的問題,即房地産問題。

  不論從租金回報率的角度,還是房價收入比的角度來看,抑或從直觀的空置率情況來觀察,當前中國內地的房地産都處於泡沫狀態。目前,一線城市的出租回報率大約只有2%,房價和家庭年收入的比值普遍高達20至30倍,而國際公認的泡沫線則只有8倍。

  如果這個泡沫被直接刺破,那麼無論是直接受其影響的各類行業,還是接納了大量房地産抵押品,從而間接受其影響的金融行業,都會遭受巨大衝擊。但是,如果再像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那樣維繫這個泡沫,無疑會留下一個更大的泡沫。

  所以,我們在觀察今天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時,就看到了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現狀。對經濟的刺激並不是很強,但也不至於沒有。每當我們看到實體經濟有失速的風險時,就會看到相應的政策出臺,但力度總是不強。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有可能在經歷數年的緩慢著陸以後,逐漸擺脫房地産泡沫的制約。

  畢竟,從兩個角度來看,中國當前的房地産泡沫和1989年日本地産泡沫、2007年美國地産泡沫有兩個本質的區別:其一,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準仍然很低,每人平均GDP約為美國的1/10,即使考慮購買力平價因素也不會超過1/5,而這就導致中國經濟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舉例來説,中國的養老、旅遊等消費行業仍然在蓬勃發展,一些地區接納遊客人數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而這在1989年的日本是不存在的。

  其二,中國目前的金融系統,在人民銀行和銀監會進行的嚴格逆向監管下,和房地産市場的捆綁程度遠低於1989年的日本和2007年的美國。美國2007年金融系統中大量的衍生品自不必説,而日本銀行在1989年以前可以把購置的地産和二級市場購買的股票以公允價值計入資本金的行為,在當前中國銀行業也並不存在。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政策能夠把房地産和經濟盡可能的控制住,那麼目前內地巨大的地産泡沫可能會以香港地産市場在上個世紀出現的幾次大蕭條的情況收場:房價在短期經歷下跌,但是在長期仍然保持穩定和增長,而經濟所受的影響也被降至較低水準。

  藍籌吸引力仍然顯著

  回到當前的資本市場,我們會發現投資的依據和經濟之間並沒有那麼緊密的聯繫,而具體投資品的估值反而成為更應考慮的因素。

  在2014年已經過去的近10個月中,投資者對題材、概念和小市值股票的追捧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而這樣的市場留下的是此類股票極高的估值。舉例來説,當前軍工指數的PE(市盈率)為81.1倍,創業板指數為59.5倍,中小板綜指為43.7倍,上證資訊指數則為49.0倍。相比之下,2007年大泡沫時代的上證綜合指數的PE也只是略高於60倍,而之後的行情早已被投資者熟知。

  與之相反,藍籌股的估值仍較低。上證綜合指數的PE為9.7倍,滬深300指數為8.6倍,上證50指數為7.1倍,中證100指數則為7.2倍,用天壤之別來描述這種風格指數之間的差異並不為過。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投資者不考慮這種相差了幾乎10倍的估值差,而去相信“某個板塊的利好刺激會導致這個板塊價格上漲”這樣的邏輯,是很難獲得長期收益的。

  另一方面,如果有投資者認為經濟太差、藍籌股必然不能投資,那麼他們也應該考慮到一個事實,即在經濟變好的時候,我們也不可能以這樣的價格買到股票。

  此外,從風險的分類來説,當前的藍籌股可以被定義為“可以帶來機會的風險”,而非“一去不復返”的風險。

  如何解釋這個定義呢?舉例來説,如果投資者去借錢給高利貸者,並遇到借款人跑路的情況,那麼損失的錢並不會給投資者帶來更大的機會,這就屬於“一去不復返”型的風險。而如果投資者投入目前藍籌股的錢折損了一半,那麼他們將面臨一個絕佳的投資機會:那時候的上證綜指會跌到僅略高於1000點的水準。承擔那些值得的風險,避免那些無謂的風險,才是成為成功投資者的必由之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